昆明垃圾填埋能力已达极限 焚烧是否算条出路?
垃圾堆积成山会影响环境,填埋和焚烧垃圾也会影响环境。公众对健康的焦虑,以及政府的两难抉择依然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昆明的两座垃圾填埋场已经不堪重负,于是,一座座垃圾焚烧厂将陆续投入运行。
填埋能力已达极限
五华区西郊垃圾填埋场位于沙朗乡红水塘,距离市区不到20公里。“2000年初建时,垃圾只是堆在山脚下,但是9年过去了,垃圾越堆越高,现在已经成一座高高的垃圾山了。”在这里干了九年的清洁工李师傅介绍,这个垃圾填埋场初建时,面积达60亩,负担了昆明市盘龙、五华、西山三个区的垃圾处置填埋工作。以前计划是每天处理800到1200吨垃圾,但现在运到填埋场的垃圾每天达2000多吨,已经超负荷运转。
“2000多吨已经算是少的了,以前每天有3000多吨垃圾,后来下面的焚烧厂消化掉了一部分。”李师傅说,在垃圾处理工艺中,需要对堆积到一定厚度的垃圾进行覆土填埋,但由于缺乏资金,再加之取土存在一些问题,原本堆到3到5米高就该覆土填埋的垃圾,经常要堆到10多米高才能得到处理。
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目前仅昆明城区,日产垃圾就达3100多吨,今后的几年,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而昆明东西两座大型垃圾填埋场的填埋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福泉介绍说,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前,因为没有大量的消费品,也没有塑料制品,垃圾更多地被作为农家肥进行堆放。到了80 年代,便有了通过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简单填埋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量的问题。”杨福泉说,垃圾中包装物的增量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垃圾管理前端的缺失,虽然多年呼吁,但我国目前尚没有限制包装等有关法律。
直接影响生存质量
现在,有人把层层填埋的垃圾称为“潜藏在城市地下的巨型炸弹”。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填埋垃圾不仅侵占土地,还挤占了百姓的生活空间,影响生存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垃圾的具体危害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释放的甲烷可产生温室气体;硫化物等臭气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正如处于沙朗乡的西郊垃圾填埋场,你还没有看到垃圾山,一股恶臭便会扑鼻而来。说起垃圾填埋场对生活的影响,居住在距垃圾山约100米远的沙朗乡母格新村的村民们不停地摇头。一位姓柳的村民说,他已经闻了近十年的臭味了,“空气永远是臭的,到了夏天,到处都是苍蝇,现在我们喝的是山里的水,以后如果喝地下水,我们说不定还要喝到被污染的水。你看看嘛,这个垃圾比周围的山还高。”而因为这座垃圾山,村子里出现了许多靠捡拾垃圾为生的人,他们租住村民的简易房,每天都在这座垃圾山上“工作”。
村里一家小店的男主人负责垃圾填埋后渗透的污水处理,“如果是雨水多的年头,我得每天用管泵抽八个小时的污水洒到附近的荒山上,细菌嘛肯定会有的。”
垃圾填埋场的不堪重负,加之对环境的巨大影响,迫切需要给不断增添的垃圾寻找另一个“出口”。于是,“废物利用”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应运而生。
据昆明市城管处环卫处科员李建民介绍,在明年年底以前,昆明将不再采用以填埋为主的传统方式处理垃圾。
焚烧是否算条出路?
据李建民介绍,目前,除了2008年1月投产的五华区焚烧发电厂之外,安宁还有一个垃圾焚烧厂在运营。今年9月24日,政府在西山区海口投建的一个焚烧厂开建,在东郊投建的一个垃圾焚烧厂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呈贡新区垃圾焚烧厂年底开建,空港垃圾焚烧厂也列入计划,准备投产。这些垃圾焚烧厂的建立,因为投资数额巨大,无一不是昆明市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这些垃圾焚烧厂在运营后,未来的垃圾吞吐量为:西郊焚烧厂2000吨/天,东郊焚烧厂1000 吨/天,位于西山区海口的焚烧厂1000吨/天,呈贡新区焚烧厂8吨/天。按此处置能力,未来五年,昆明市主城区产生的垃圾,乐观估计是完全可以处置的。
不过,广州番禺焚烧垃圾的做法,又引发了公众对焚烧垃圾会释放“剧毒之王”二恶英的担忧。对此,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办公室主任沈小平说:“我们焚烧发电厂真正做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2008年1月15日第一台机组投产运营后,垃圾在焚烧的同时,还在发电,焚烧后的废渣还能用来制砖。垃圾焚烧中所排出的废气,“其中的二恶因含量根据欧盟不超过0.1纳克的标准,我们所检测到的二恶因含量也仅为0.01纳克,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沈主任说,今年,他们又投资了2000多万元,在排放气体的设备中安装了一套在线监控系统,实行实时监控,“控制好了就绝对没有问题,只要出现异常马上就能发现,二恶英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是达标的。”
“建垃圾焚烧厂在目前也许是相对好一些的办法,因为目前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杨福泉说。
困局
源头做得不好后端也难到位
李建明说,昆明市垃圾处理一贯坚持谁排放谁治理的原则,昆明居民产生的垃圾,只能在昆明四区内处理。而人口急剧膨胀,在昆明要寻找一处“偏僻之地”处理垃圾很不容易。
李建明说,早在10多年前,昆明就率先进行过垃圾分类减量的尝试,实行门前三包,即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近几年来又实行了垃圾分类。然而,就算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在大街上,不会有多少人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去丢弃自己手里的垃圾。”源头做得不好,后端的清运、转运也难以到位,以至于大街上漂亮的垃圾桶竟成了一种摆设。李建明认为,若要做到位,市民的生活习惯固然要改变,环卫投入资金也要增加。但是,昆明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实属有心无力。因为仅是实现垃圾的初步分类,人力、设备、处置资金都要大大增加,随之提高的是每个家庭的垃圾清运费。
此外,据业内人士测算,目前我国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约3000亿元。可事实上,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我国对废旧资源的利用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破局
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条例
杨福泉说,在日本,家庭在进行垃圾分类时,要按规定一一处理,比如,瓶子的盖要旋开另放,玻璃瓶和塑料瓶等要分开。小孩从小就在家庭和学校里学习怎么分类丢垃圾,知道哪些东西应该扔到哪里去。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对垃圾事业的投入有2/3的钱放在垃圾减量上。
据杨福泉介绍,在国外,垃圾管理涉及法律、产业政策、生产与消费者责任,远远高于垃圾处理本身,而且国外的政策法规一般都写得很细,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都很强。而我国有利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亟待出台。“我们应该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转变。目前后端处理的不配套确实让居民的分类工作效果带来难度,但是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环保意识的提高,除了要有非常系统完整的环保条例和规定,更为重要的,是全民要有一种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道德伦理观,而这种意识和道德观,是应该从小就开始进行教育而使之逐渐形成。”杨福泉说,管理好垃圾关系民生,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从全过程管好垃圾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