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气候合作牵动全球政经大格局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 气候变化作为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攸关中美两国现实经济利益。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仅是两国双边事务,欧盟、美国和中国三强鼎立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以及大国之间的复杂博弈,将是决定年底哥本哈根会议成败的关键因素。
7月26、27两天,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机制的首轮对话将在华盛顿举行。气候变化和相关的能源合作将首次作为中美高层对话的重要议题,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新机制是奥巴马新政府上台后对布什任期内“战略经济对话” (SED)和“战略对话”机制的重组和升级。将关系两国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与经济问题合并在同一个机制下,而对话的组织又采用经济和战略两个领域分别开会、平行推进的方式,有分有合,可谓用意深刻。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攸关两国现实经济利益。尤其随着今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临近,将气候变化问题放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议题的突出位置,可以说恰逢其时。
早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美国多家智库就为新政府准备好了加强中美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的路线图。例如,中美关系亚洲协会和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的报告《美中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美国能源部长斯蒂文在任命前就参加了该报告的起草。另一份由布鲁金斯研究发表的《克服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则由负责亚洲事务的前白宫顾问李侃如参与其中。他们一致认为,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亮点,提出加强双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领域和关键技术,如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贮存技术(CCS)等,并建议召开有关清洁能源的中美峰会。这些智库与美国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决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实际上,中美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基础,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也已开始。在2006年启动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将能源与环境列为六大关键合作领域之一。2008年6月在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签署了《能源和环境合作十年框架协议》,确定了十年合作起步的优先合作的五大领域: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以及森林与湿地保护。2008年12月的第五次对话又将能源效率合作作为第六个领域,并针对这些领域陆续制定了分项目和子项目以及分阶段实施的路线图。从2003年起,中美召开双边气候变化工作组会议。2005 年美国倡导成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和2007年起美国主导召开的“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变化会议”等多边国际气候机制,中国都参与其中。
中美进一步加强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对稳定和发展新型中美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奥巴马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应对金融危机,他提出要实施绿色复苏计划,将新能源技术作为创造就业和刺激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国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节能减排,并利用这一契机,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保障能源安全也是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第三,中美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排放总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40%。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可能置身事外,奥巴马政府调整气候政策,也有意争夺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和领导地位。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全球利益,也必须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但不可否认,中美由于政治制度、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战略利益的不同,加强能源和气候合作也不可避免面临一些障碍。美国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义务,通过不公平竞争抢走了就业机会,使近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美国期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应承担更多的“全球性责任”。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是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中美之间存在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必须小心平衡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
不仅如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既是中美双边事务,也牵动国际社会敏感的神经。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欧盟、美国和中国三强鼎立的国际气候政治格局以及大国之间的复杂博弈,将是决定哥本哈根会议成败的关键因素。中美之间达成的任何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协议,不仅会引起欧盟的担心,连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日本也难免紧张。实际上,过分强调中美合作重要性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基础不可动摇,任何框架外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只能作为有益补充。国际社会纷繁复杂,仅凭中、美两国不可能应对复杂的全球性事务,必须加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对此,中国应该有清醒认识。
此次中美就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召开战略与经济对话,最重要目标就是加强双方互信,建立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其次,有望建立“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双边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完善《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并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第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技术与贸易合作也将是重点讨论的问题。此前,美国两位华裔部长——商务部长骆家辉与能源部长朱棣文联袂访华,就是为这一问题的谈判做准备。中国加强节能减排,将创造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对美国来说无疑是刺激经济复苏的难得机遇。但中美贸易摩擦也常常发生不和谐之声。自美国国会众议院6月底通过了包含向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后,尽管参议院尚未表决,而专家估计未来真正实施 “碳关税”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这一问题已闹得沸沸扬扬,成了中美贸易中的热点话题。鉴于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不同侧重,本次对话在寻求合作共赢的同时,出现分歧和交锋也在所难免。
受全球和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容量的限制,中国必须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这种道路的成功,不仅仅是对中国发展与安全的贡献,也是对全球发展与安全的贡献。中国企业低碳发展的道路究竟有多宽又能走多远?
低碳道路是发展必然
记者在论坛现场采访了解到,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走向低碳道路,大多数商企依然延续着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的数据中,今年4万亿投资中只有2100万元同意节能减排,占总数的百分之五点多,中国的低碳普及率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应当正视的现实。
与会人员指出,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中国高耗能行业增长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在1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在 55%以上。单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节能减排必然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那么解决矛盾的平衡点在哪里呢?
对此,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跃向本报记者表示,“矛盾不可避免,但也不是不可以调和”。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企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足够回报,反而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中国很多大型企业都还没有真正进入全球市场进行竞争。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尚缺乏全球商业领导力,以及对国际市场风险和危机的应变能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缺的挑战、抓住低碳发展机遇,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将关注的问题。”WWF相关人士表示,“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企业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顺潮流而动,在企业自身发展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低碳发展是战略问题更是核心竞争力
WWF(中国)办事处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负责人郑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将是受益者。因为,低碳经济发展使得新型低碳技术、低碳商品和服务市场逐渐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行动将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展低碳行动,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将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无疑需要把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政府坚定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都给中国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表示。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跃则认为,省下来的都是赚的,节能减排就是效益,低碳是短期成本与长远商机的问题,通过实施“绿色行动计划”,中国移动在全国4万多个机站实施定制空调、智能通风、太阳能发电等节能环保措施,2008年业务耗电量比2007年下降11%,3年就能收回成本;打造绿色产业链,开发环保绿色包装,所购设备必须使用集装箱式绿色包装,节约了大量木材,降低了成本也保护了环境,中国移动为自己赢得世界声誉。
李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减少碳排放节能环保不是为了赶时髦、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因为企业能够真真正正从这些工作中得到实惠。中国企业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低碳不仅仅是节约成本和履行减排责任,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和未来生产力竞争的高度去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
如果给自己找理由 永远会落在世界后面
记者在论坛现场深刻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环境有益技术与企业长期利益密切相关。自然资源的紧缺、供应链问题、产品与服务的环境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现实,都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高层屡屡访华,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的议题成为彼此关注的焦点。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面对经济危机,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势态,表现在对未来有没有信心。消费者有信心,企业有信心,经济的恢复就指日可待。”“美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加大在清洁能源上的投入力度,就是要以绿色经济调动并增加未来信心。”
“企业低碳发展不是一两个公司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中国企业固有的传统观念里,做节能减排、做环保是给人看的,是在作秀。”在中国,多数企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自身业务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也还没有投入足够时间来研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对此黄鸣认为,不要依赖政策,从自己做起,一定会有商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利万代的好事也是利当代的好事,要从精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改变社会风尚对节能减排的偏见。
“企业如果给自己找理由,就会永远落在世界的后面”,黄鸣最后指出。
中国低碳道路风险与机遇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商道纵横咨询公司郭沛源博士在论坛上提出了中国低碳道路的4个风险;有形风险、法规风险、竞争风险以及品牌风险。郭博士指出,中国的低碳道路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的生产技术、能源选择、资源利用率以及传统观念都在阻碍着中国企业进行低碳改革的步伐。同时,中国企业在面对节能减排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老式想法,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就是节约成本,节能减排只是一种责任,改造一个低碳项目何时才能收回成本等。这些问题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再加上政府对低碳改革并没有明确的奖惩政策,这都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
“虽然走低碳道路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也应承认,现在正是中国进行低碳革命的黄金时期。哥本哈根会议的临近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强,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加快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这时的中国应该抓住时机积极与国际联系,改造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国内外合作机制”,郭博士表示。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主席刘东华则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企业更应当学习和创新并重,学习他人先进的环保技术,科学的环保理念,以及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的经验。只有将别人优秀的理念、经验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屹立不倒。可以说,只有在世界低碳竞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成为成功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