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弃垃圾处理产业化 明确其公益事业定位
●北京抛弃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首次明确垃圾处理为“公益性事业”
●未来主要处理方式确定为焚烧,今明两年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垃圾处理场
“在垃圾和水上花多少钱都不为过,北京在垃圾处理上应该不缺钱,缺钱就是你们没本事,没有贯彻市委市政府的精神,”7月1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晨对市政市容委的负责人说。
没有比垃圾更让北京头疼的。
2008年,北京日产垃圾1.8万吨,处理能力却只有1.1万吨,大量垃圾无处可去。北京面临新一轮垃圾围城。
如果说2008年以前,北京主要面对的是交通、大气问题,那之后就是垃圾和水,刘晓晨说。
在年初的两会上,283名代表提出了垃圾处理的议案,直指北京垃圾处理的危机形势和困局,数十名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同样命题的提案。今年4月开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上百名代表密集调研京城垃圾处理现状,形成议案督办意见。
日前,市长黄卫向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汇报了关于“提高垃圾收集处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宜居城市”议案办理暨加强垃圾处理工作情况。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解读报告表示,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达成两个共识,一是将垃圾处理定位为关心民生的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投入;二是确定了以焚烧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式。
现状:2014年填埋场全部填满 北京垃圾处理超负荷率达67%,
市市政市容委资料显示,到2012年至2014年,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局面。
以高安屯垃圾填埋场为例,该项目建于2002年,处理场的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但随着城市发展,朝阳区人口迅速增长,每天产生的垃圾由原来的千吨猛增到超过3000吨。而这些垃圾基本都在高安屯消化。
按照原有设计,填埋场可以使用20年,但按照现有的填埋量,只能再使用4年。
市政市容委的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垃圾产生量为每天1.84万吨,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增加,按照此速度,预计2012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将达日均2.5万吨,2015年达日均3万吨。
相比之下,垃圾的处理能力严重不足,2008年北京市垃圾平均超负荷率达到67%,周正宇说,几乎所有垃圾场都在超负荷运转,超负荷带来的问题就是,臭味特别大。
除了臭味,超负荷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垃圾场“短命”。市市政市容委资料显示,到2012年至2014年,现有填埋场将全部填满。
垃圾场臭味熏了周边居民
高安屯、六里屯、阿苏卫等三大垃圾处理场都曾遭市民抗议
外地来京的李女士从来没想到垃圾会跟自己过不去,直到2006年。
这一年,李女士毕业留京工作,在万象新天小区买了房。售楼小姐轻描淡写地说附近有个垃圾场,但很快就要封闭了,以后要种上树,变成一个大公园。
入住之后,李女士才发现问题有多严重。最开始是一阵一阵轻微的臭味,后来越来越浓,整天不能开窗。
2008年8月,李女士和小区居民、周边小区的居民上街“散步”,抗议垃圾场臭味。
早在2006年,海淀六里屯垃圾场,因为要在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焚烧厂,引起附近居民强烈反弹。更早之前,北京另一个主力填埋场———昌平阿苏卫填埋场也遭遇周边居民抗议,当时村民们堵住垃圾场前面的路,不许垃圾车进去。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说,建垃圾场和修路架桥不一样,群众对交通项目一般不会反对,但对垃圾项目本身就反对,不少乡镇一级政府也是这样。有的乡镇就说,我不要你的补偿,我倒给你这么多补偿,把垃圾场建到别的地方去吧。
北京市垃圾处理问题一:资金
从国际上看,绝大部分国家都把它作为公益事业,垃圾处理专家、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介绍,但北京市在10多年前有一个政策转向,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但10多年过去了,从结果上看,各方面都不满意。
【应对】
六年内垃圾处理投资百亿
北京放弃垃圾处理产业化,明确其公益事业定位
前日,副市长黄卫在报告中表示,经过调研,市委市政府明确了生活垃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的定位。2015年前北京将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座,项目直接投资100亿元(不包括拆迁等费用)。
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介绍,10多年来垃圾处理产业化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首先在利益上有分歧,对垃圾处理的收费未能达成一致。商家当然希望处理费越高越好,政府不同意。在建设过程中,因资方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工期延迟。
高安屯垃圾焚烧厂是北京最早的产业化垃圾处理项目之一,当时计划作为服务奥运会的工程,但实际完工时间一拖再拖。这个十年前就开始运作建设的项目,直到2008年才开始运转。
王维平说,高安屯还算顺利的,毕竟建起来了,还有不少项目根本就没有建起来。有的企业根本没钱,或者没有技术,甚至就是皮包公司,打着产业化的旗号来骗钱的。有的项目折腾数年还没有影子,建设被延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而北京市最新发布的审计报告中也证实,截至2008年,有9座垃圾处理设施因征地难、环评难、资金紧张等原因未按期建成,建成的3座功能不全。
王维平说,多个部门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要放弃产业化。
市政府的报告显示,2015年前全市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座,项目直接投资100亿元(不包括拆迁等费用),这比以往大大增加。
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预计,这些投入能带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做大垃圾处理产业的盘子,解决垃圾处理的投入问题。他表示,在投资体制上,环卫集团要成立投融资公司,参照地铁投资建设的模式,去融资贷款,因为背后有政府财政支持,获取融资应该不难。
另外要提高现行的跨区域垃圾处理经济补偿费用,超量加价,减量减价,鼓励区县源头减量。
北京市垃圾处理问题二:布局
郑晓东等代表认为,六里屯垃圾场和高安屯垃圾场已经成为周边居民和当地政府博弈的焦点问题。在建设之初,六里屯和高安屯都算是远离市区的,现在,快速膨胀的城市化进程使其成为了城中垃圾村。前期的规划未意料到城市化膨胀如此迅速,把地方政府推到一个十分为难的境地。
【应对】
首个循环经济园今年启动
市规划委称,垃圾处理设施间距将更严格
日前,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表示,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达成的另一个共识就是,要调整规划,按照提前50年来进行垃圾场的规划选址。按照规划,初步确定在北京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设4个循环经济园,每个园区占地4-6平方公里,日处理能力5000-7000吨,服务50年以上,彻底解决北京的垃圾出路。
循环经济生态园周围两公里不规划和建设居住区,并拆迁现有村庄,2009年要启动第一座循环经济园建设。
而根据政府规划,高安屯周边还在建设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人口不断增加,垃圾处理的影响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在全市垃圾处理大会上发言表示,以往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住宅建设比较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待居民搬进去后,再按照原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就很容易引起居民的抵触。今后,鼓励建设部门真正做到垃圾处理设施“先选址、先建设、先运营”,避免产生矛盾。
她表示,为减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矛盾,将把敏感性基础设施安排在对环境和居住影响相对较小的位置,同时,在间距的控制上执行更严格的标准。
北京市垃圾处理问题三:技术
对北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来说,垃圾填埋这方式太不划算了。王维平说,这种方式还导致大量的浪费,譬如北京的垃圾热值很高了,几乎相当于劣质煤,这些热量全被埋在地下了,还有很多可利用资源也被埋掉了,譬如金属、玻璃等。
【应对】
垃圾焚烧率三年内达两成
北京将大幅提高垃圾焚烧比例,摆脱垃圾处理困境
副市长黄卫日前在报告中表示,垃圾焚烧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应大幅度提高焚烧比例,作为摆脱目前垃圾处理困境的最优选择和治本之策,大力加以推广。
目前北京垃圾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焚烧、堆肥和填埋,比例为2∶8∶90。填埋是最主要的方式。
王维平介绍,北京在1983年到1985年曾经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垃圾危机,在当时的条件下,选择了填埋作为主要处理方式,因为其投资少,处理量大,操作简单。但后来发现,这种办法对土地的破坏太严重了,1000亩土地,每年填埋2000吨,12年就填满了。而且填埋之后这块地就被废了,不能盖房子,地基不牢产生沉降;不能种树,因为垃圾发热腐蚀树根。
他认为,全世界应对垃圾的方法,都是从低往高走,先填埋,然后走焚烧、综合处理等道路。
但居民抵触使垃圾场的任何扩建、新建都变得困难重重。根据代表们的调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建设4做焚烧厂的进展不容乐观,原定2006年建设的六里屯、高安屯和南宫三座焚烧厂只有高安屯在2008年开始试运行,而原定2007年建设的阿苏卫项目目前也还未开工。
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说,根据现状,北京市在垃圾处理上达成共识,确定了以焚烧为重点的综合处理方式。
按照规划,北京市到2012年焚烧比例提高到20%,2015年要提高到40%。
北京市垃圾处理问题四:监测
7月开始,高安屯垃圾场完成整改,臭味基本消除,邀请居民前往参观。不过,李小姐并不领情:“我不想听到垃圾场如何科学,如何有改进的解释,只想看到真实的、实时的数据。”
【应对】
首批开放名单“十一”前公布
所有垃圾处理场监测数据都将向公众开放
此次,市政府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垃圾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相关垃圾处理的数据信息,便于社会监督,消除部分群众对垃圾焚烧产生的疑虑,求得支持。
黄卫表示,要建立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周边设施运行情况等信息公开制度,设施和所在区县应该建立与周边群众的沟通机制,公开相关信息。
邹晓美代表一直主张应该在垃圾场周边建立空气监测点。针对李小姐的观点,她说,一定要公开实时的监测数据,在焚烧厂外建显示屏,每时每刻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屏上,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这一措施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因为现在只有一个焚烧厂在运转,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不然,以后恐怕新建焚烧厂都会遇到与六里屯类似的困局”。
而好消息是,垃圾处理信息公开也已经被列入了今年垃圾处理的折子工程,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前日承诺,今年十一前将公布第一批开放的垃圾处理场名单,今后,所有垃圾处理场的监测数据,包括焚烧厂,都要向公众公开。
关于北京市垃圾处理的观点交锋
反方:焚烧有致命弱点:二恶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
焚烧有致命弱点:二恶英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坚决反对垃圾焚烧,他认为焚烧有致命的弱点———二恶英,即使最好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避免。“而且中国垃圾处理场的运行规范本来就不严谨,经常出漏洞”。
赵章元认为,要求多上焚烧项目的地方多为利益集团所挟持,因为这些人与国外焚烧炉供应商等形成利益链条,将美国等明令禁止、在日本争议较大的技术拿到中国来。
对待即将展开的焚烧项目上马,他的观点很激进,就是让居民来抵制。
正方:北京可执行欧盟标准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高级工程师王维平:
北京可执行欧盟标准
针对赵章元的观点,王维平表示,有的专家并不是内行,一直在误导公众。
王维平解释说,二恶英中毒1992年首次发生在日本东京。经过10多年努力,目前已经有成熟的技术,也就是让焚烧炉温度在820℃以上,这样就不会产生二恶英,或者在3秒钟之内降到320℃以下,也不会产生二恶英二次合成。
王维平认为,采用焚烧技术,可以节约90%的土地,另外,填埋的10%的土地也还可以再利用,从技术上讲,二恶英可以控制,关键在执行。现在日本、欧盟很多国家地区都在用焚烧,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在推广,北京可以执行跟欧盟一样严格,甚至更严格的标准。
不过,王维平一再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所谓的“焚烧派”,一直提倡综合处理,“从源头上减量,一方面要减量,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处理技术,只是目前需要焚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