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城市变“水城”
入夏以来,各地汛情不断,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其中不乏济南、成都、沈阳、广州等大中城市。一时间,断路、断水、断电,城市的生活物资供应严重受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难以保障。出现这种情况,各地除了在强降雨来临之前要进一步做好应急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并着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楼房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地方提出了建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然而,一场暴雨就使得外表光鲜亮丽的城市失去了光泽,陷入混乱,这彻底暴露了一些城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发展思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城市重地上轻地下,注重追求外在的气派,忽视内在的“修养”,对“看得见”的形象工程不惜投巨资建设,而对“看不见”的地下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则吝啬得很。在强降雨中,很多城市用来排水的下水管道没有实现雨污分流,雨量一旦超过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就容易造成积水。另外,我国目前城市市政雨水排放设计标准偏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排涝的效率。
城市发展缺少整体规划,热衷于摊大饼式地扩张,不断侵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水系,大大降低了城市的排水蓄洪能力。近些年来,原本是城市泄洪和蓄洪主力的河道、湿地、湖泊、沟溏等,很多都被填平,建成了楼房、广场,变成了农田,失去了排洪的功能。据媒体报道,湖南临湘围湖造田致黄盖湖尴尬破堤,在人们以围垦的方式获得“额外收成”的同时,原本宽阔的湖面被挤压缩小,蓄洪调水的能力不断减弱。在安徽芜湖,银湖被填后,建起了高尔夫球场;在四川雅安,宾馆大楼修建在河道中,广安老城区滨江大道违规占用河道等等,此类事情不一而足。由于大量沟、塘、湖泊的消失,原有自然水系遭到破坏、切割,区间暴雨产生的径流无法及时下泄。
一些城市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水文、生态等要素,城市建设本身产生了一系列负外部效应。原本具有渗透、吸纳、涵养水分功能的地面,因为被用混凝土或沥青硬化,而失去了渗水的功能;城市的很多立交桥并非高架桥,有些立交桥低于附近地面,有些是下穿式的,加上应急排水设施不到位,成为雨季最大的积水点之一;大量的建设工程改变了自然的地形地貌,过于密集的地面建筑、过于拥挤的城市道路也阻碍了雨水快速流走;同一城市采用单一防汛标准,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地理条件、人口密度、建筑物特点等,从而使防汛预案缺乏针对性。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建高楼和大马路,不能一味求快、求大,而要注重做好基本功课。如果一到下大雨,城市就陷入“水深火热”中,这样城市怎么能让生活更美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