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胎动期”:要拿到政府资金
“生态修复”这个略显神秘的行业,正为越来越多的资本所关注。
11月9日,主营工业废物处置的东江环保(002072.SZ,00895.HK)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同意和江苏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下称“江苏上田”)合资设立子公司,主要开展污染场地环境及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及修复工程的设计、咨询、施工等环境修复相关业务。
合资公司暂名为广东(省)东江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其中东江环保出资51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权,江苏上田出资490万元。
江苏上田一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们和东江环保的合作主要有市场的考虑,公司目前在江苏已经有几个案例,未来市场要辐射华东及至全国。
而在广东市场已有多年废物处理经验的东江环保表示,将借助自身在环保领域已有的业务拓展网络和平台,以及江苏上田在土壤修复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承接土壤、地下水污染场地的修复项目。
早在去年6月,东江环保就曾涉足过生态修复领域,当时董事会已经审议通过了设立东江同和环境修复工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的议案,合作方是日本上市公司同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主营工业废物处理、土壤修复及金属回收再生等。
东江环保表示,后因双方最终在合作方式等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已终止合资设立公司。而东江环保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一年前终止该项目,主要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当时已经都谈好了,但没想到钓鱼岛事件出来了,只能停掉。”
近两年来,包括永清环保(300187.SZ)、维尔利(300190.SZ)、桑德环境(000826.SZ)、蒙草抗旱(300355.SZ)等在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入生态修复领域。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北京建工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建工修复”)已宣布创业板上市计划,红杉资本曾成功进驻。此外,包括中国节能在内的央企也成立子公司,拓展环境修复板块。
在不少人看来,生态修复行业正处于初始的无序竞争状态。“这个行业有三种企业:做实事的、忽悠的、瞎折腾的。”一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称。
“三年前正儿八经做土壤修复的企业也就30来家,这两年一下子变成了300家。”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阳生告诉记者,不少所谓的土壤修复公司实际上更符合搬运工的性质,做的是挖掘、填埋、水泥窑焚烧这样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做到“修复”两字。
一名专注于环保行业投资运营的项目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也关注过生态修复,但并未有实质投入。“行业有前瞻性,但看过的企业盈利都不行,还要观察一个阶段。”
这名项目经理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买方和卖方,业主、所有者、使用者、污染者、政府、修复公司,复杂的利益关系没有厘清,从下往上的推动力不够。”他认为,一旦政策梳理清楚,政府硬性推动,还是可以考虑。
在政策方面,刘阳生告诉记者,堪称土壤修复领域“国标”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稿最终版正在审议中,如果内部能够达成统一,明年会正式发布。与此同时,与大气、水污染等领域已经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不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法律仍在补漏过程中。“‘十三五’内应该会出来。”刘阳生说。
虽然政策标准没出来,但进入门槛低,且环保产业的大势所趋,“这个行业还是投机者多。”山东地区一名从事土壤修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只要是有污染的土壤在那里,就会有很多资源去争夺。”他认为,对修复企业而言,技术在目前还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而是项目营销的能力。“要拿到政府资金,就需要包装。目前政府在一个修复项目中的资金可以到30%——明明是只需要3000万的项目,可以包装申报到1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