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环保部门与民众面对面“话”雾霾 吁公众参与
12月26日,省环保厅在媒体发布征集市民代表参加“雾霾”座谈会消息后,一上午,就接到近30位热心市民打来的电话。最终,确定了10人前来参会。
在省环保大厦18楼会议室内,坐在市民代表对面的,则是省环保厅及西安、咸阳、渭南市环保局的相关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回答大家的疑问,当天,还请来一位专门研究PM2.5的环保专家——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
戴成第一个“抢”到麦克风。他是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的工会主席。“来西安十几年,面对这次最长、最严重的雾霾,我身边的同事和亲人都很恐慌,这样的天气,呆在家里安全吗?”
面对他抛出的问题,曹军骥首先做了纠正,即前段时间的雾霾还不是最严重的一次。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西安市从2003开始,十年来,PM2.5年均下降4微克/立方米。那么,为什么一边在减弱,一边大家却感觉雾霾越来越严重?曹军骥说,这首先说明大家对雾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次,虽然大气污染程度在减轻,但雾霾的强度和频次却在上升。以这次连续10天的雾霾来看,在16日1天之内,PM2.5就从148微克/立方米直奔420微克/立方米,17日竟然“爆表”。如此“势如破竹”、“来势汹汹”的态势,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雾霾天气,我们还是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曹军骥表示,在室内,PM2.5的浓度只有室外的60%-70%,如果窗户密封好,再挂上窗帘,还能减低到40%-50%。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比我们高,雾霾天气却远低于我们?”来自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王允韬问道。对此,专家给出了一组数据:从2006年到2012年,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6%;2012年,西安每平方公里建成区汽车保有量达3970辆,竟高于北京;同时,我们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仅占9.4%;截至2012年底,西安市拥有黄标车8.7万辆、无标车1.8万辆;2012年,西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达29.5万吨。“努力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为什么要让一个庞然大物的汽车去推动只有百十斤的人!其中的能耗和污染显而易见。”曹军骥的这句话令大家频频点头。当天,有代表还说到单双号限行。对此,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雾霾天气一直持续,单双号限行会不会给社会造成混乱值得考虑。由于这方面需要科学的、量化的评估,因此,目前暂时不会采取这一措施。
马永红是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老师。对于减霾,他有着自己的“好点子”。“现在,网上解读十八大的视频很火,点击率高,我们政府也可以将治污减霾的宣传片做成动漫,并在手机或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使更多的人加入治污减霾的行动中来。”“每到春节,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那么,能否开发一款软件,在手机上模拟真声‘放炮’。在辞旧迎新那一刻,只要所有人打开手机‘点炮’,噼噼啪啪的声音同样会充满节日的喜庆。”在马永红的带动下,大家的好点子不断“涌现”:“能不能搞些高压静电除尘车,每天在大街上除尘”、“能不能成立由环保部门牵头的治霾中心”、“能不能在城市中少建些高楼大厦”……
“良好的开始,方向很好”,对于此次座谈会,西安众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王健这样评价。他说,环保问题的产生,既然是个社会问题,产生的危害也是全社会的,那么,治理也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每名公众都应参与其中。“我看到了政府在认真做事,了解了政府治理减霾的工作,更知道了我们要怎样做。”
最后,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郝彦伟总结道,在环境社会学领域,近来人们屡屡提到一个词汇:“吉登斯悖论”。通俗地讲,就是大家都知道环境被破坏不好,可是谁也不愿改变自己破坏环境的行动。让人人行动,都做一些工作,是我们这次座谈会的初衷和目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