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利”遇上“人为狂欢” 33城元宵节“崩”出重污染
2月14日元宵节,北京东三环一小区外的马路上布满燃放后的烟花爆竹残屑。元宵节
是2014年春节北京市五环以内地区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新华社发
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国内多个城市均出现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的好趋势。然而在元宵节这天,多地“十面霾伏”,鞭炮喧天,33个城市再次被“崩”出重度污染,并在这个周末延续了坏天气。
一些群众和专家认为,马年春节,少放、不放鞭炮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市民的选择,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还需强化。此外,仍需政府部门细化管理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引导,才能不断夯实共识,促进民众的观念转变和行为自觉。
元宵节污染指数爆表
据环保部统计,14日当天,全国共33个城市受不利气象条件及燃放烟花爆竹影响,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15日、16日,多地雾霾持续,一些城市“爆表”。
14日,雾霾笼罩北京,当天也是北京市区允许燃放的最后一天。当日,相关部门连续发布预警,提示市民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市民的燃放热情。
烟花爆竹“最后的狂欢”代价不小。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14日18时开始,北京PM2.5浓度明显上升,到24时达到峰值每立方米500微克以上。与除夕夜峰值相比,元宵节峰值高出50%。
在南锣鼓巷附近,元宵节当晚,烟花爆竹“你方唱罢我登场”。
北京市民王迪说:“天都差成这样了,还在放,真是破罐子破摔了。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是有待提高!”
蓝色预警缺乏响应
元宵节上午,北京PM2.5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00微克,北京启动了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提示市民做好健康防护,同时倡导减少鞭炮燃放。但当天晚上,沉沉雾霾与巨大噪音笼罩了京城。
马年春节少放、不放鞭炮的默契,在元宵节晚上被突然打破,无疑令人遗憾。
据北京市政府烟花办统计的数据,春节期间,北京市烟花爆竹销量为28万余箱,同比下降近三成;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空气污染指数较去年春节也明显下降。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今年春节,有八成左右的被访市民没有购买烟花爆竹,体现了北京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但政府的努力与市民的自觉却无疑因为元宵节重污染中的狂欢,打了折扣。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分析,由于北京等城市大多是从正月十六开始禁放,一些市民想趁最后的机会把购买的烟花爆竹全部放完;同时,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往往趁元宵节前几天低价甩货。因此历年的元宵节都是烟花爆竹燃放的“最后高峰”。
“鞭炮共识”依然脆弱
马年春节,一些地方政府虽有环保的巨大压力,但是考虑到春节的风俗习惯,没有强制命令不许燃放,只是提示少燃放、不燃放,在重度污染橙色或红色预警时禁止销售,政策的弹性、政府的“柔性管理”与个人的自觉,为达成“鞭炮共识”提供了基础。
专家认为,元宵节的烟花爆竹“狂欢秀”反映出“鞭炮共识”的基础仍旧脆弱,政府需要加强精细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
虽然北京市作出了“在环保部门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或红色预警情况下,全市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但对于元宵节这样未达到橙色或红色预警的天气,只是“应尽量不燃放或少燃放”这样的劝导,缺乏相关具体引导措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鞭炮管理行业人士说,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协作,比如正月十五那天环保部门发布预警的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同时行动,在小区、街道、商场等地方开设烟花爆竹回收点,让市民提前将烟花爆竹换成大米、洗手液等生活用品和其他工艺品,减少元宵节当天市民手中的存量,而不是等到正月十六才开始回收烟花爆竹。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交宽街的胡女士说,街道、社区居委会等也不妨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赏花灯、猜灯谜等,引导市民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说,政府还应着力精细管理,如倡导电子鞭炮、电子礼花代替烟花爆竹,逐步积累和扩大“鞭炮共识”,不断引导民众观念转变和行为自觉,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保护清洁空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