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装瞎” 须彻底反思经济发展模式
刚刚过去的一周,以中东部地区频现雾霾污染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旋律。据气象部门统计,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期间,全国多地受到不利气象条件和燃放烟花爆竹等综合(行情 专区)因素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都在元宵节后出现了持续多日的严重雾霾天气。
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也让舆论重新将焦点锁定雾霾治理,除了苛责对燃煤、钢铁(行情 专区)、化工(行情 专区)等重污染产业转型缓慢外,对政府、民众应对雾霾治理的不作为更是直接冠以“装瞎”之名。
实际上,自从PM2.5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各地及时上马监测手段对其展开高密度的科学监测以来,治理以PM2.5为主的雾霾污染已经被各地政府写进了年度工作计划,并被摆在了相较以往更为显著的位置。然而,随着人们对雾霾成因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对治理雾霾难以凭一地之力达到目标的共识已经形成,由此,区域联动治理雾霾污染的方向已经确定。
以北京为例,虽然一直顶着雾霾重灾区的帽子,且在治理雾霾污染的政策手段上多次出招,如提升汽车(行情 专区)燃油标号、车辆限行、积极关停污染企业等。然而,政策齐发之下却一直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雾霾多发的事实仍未改变。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受气象条件影响,北京的雾霾有着典型的区域污染扩散的特征,即区域内大气污染传输带来的一系列污染物聚集难以扩散所致。有学者指出,在北京的雾霾成分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污染物,如硫酸盐、硝酸盐等大气污染物,超过一半以上的比例均来自区域传输,传输路径则主要集中于天津、河北等京津冀地区。
毋庸讳言,北京所属京津冀地区向来是公认的我国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在从监测手段向整个区域覆盖的同时,京津冀三地也都各自将治理雾霾视为区域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并已经着手谋求共同治理之路。
照此看来,一味地对将“装瞎”、“不作为”等字眼冠以地方政府之上,难免有失公允。而苛责民众“装瞎”就更显偏颇,毕竟,作为经济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民众身处如此大气环境中,作为受害者,本来就有着期望政府更多作为扭转污染颓势的期许。尽管民众所为对于大气治污而言,可谓杯水车薪,但是,积极参与也是应有之义。
不妨以全社会共谋治理雾霾污染为契机,重新掀起一轮深刻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浪潮。在记者看来,当前,各地方政府在应对雾霾治理过程中的成因分析、政策手段、目标制定、资金投入依然成型,但之所以至今仍难见明显起色,除受环境治理自身所需较长周期的特性决定外,部分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取舍上仍未作出正确抉择可谓主要原因。
首先,众所周知,之所以我国多地普遍遭遇史无前例的雾霾污染危机,与我国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以电力(行情 专区)、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石化等重污染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大气污染现状,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外,地方政府必须有决心走出固有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的思维模式,重新考虑地方长远发展大计。
其次,在当前治理雾霾的政策手段中,以限购、限行为主的限制汽车使用的做法渐成普遍做法。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前述如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均有着固定的污染物排放口,尽管有着严格的排放限制,但对这类重污染企业疏于监管却已是常态。所以,在多方面着手整治雾霾污染的政策手段中,最应该严格贯彻的就是针对这类行业排放的监管,当然,这同样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政府部门拿出“牺牲GDP换绿水青天”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经济差距持续拉大,以此为背景衍生出持续多年的产业转移同样利弊共存。中西部地区,原本怡人的生态环境,正因为中西部逐步成为承接产业主战场而遭受破坏。虽然大多数中西部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都承诺绝不接纳重污染企业落地,但事实是,雾霾污染早已不是北方地区所专属,长三角、珠三角甚至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雾霾侵袭。
由此不难发现,整治雾霾,绝非一两项政策措施就能实现,其背后,除了需要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彻底反思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内,切实走上一条生态环境为先、经济均衡发展的道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