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温州探水支招 水乡之美需共同呵护
“温州人很幸运,在最繁华的地段有丰富的河道资源。”昨日,温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包括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曲久辉在内的二十余位水利、环境专家来温调研,指导温州治水工作,为“浙南美丽水乡”建设建言献策。在一路走访中,专家们有赞有评,分享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路。
上午9时许,专家一行来到南塘商业街参观。白天的南塘街少了夜间的喧闹,多了几分闲情逸致。南塘街改造项目负责人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南塘街及温瑞塘河的前世今生。“这水是几类水?”、“周边的住户如何安置?”专家们边走边问,对温州的水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随后,专家组一行在南塘街码头登船游览温瑞塘河,沿线经过滨水公园、梧白片水乡示范区,最终抵达三垟湿地。
此前已来温多次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原所长刘树坤始终在甲板上观察并全程拍摄记录。“之前考察过楠溪江,但进城区还是第一次,没想到温州市区里还有密布的水网。”刘树坤表示,温州作为工业城市,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存在着水污染严重的情况,甚至一度出现护城河黑、臭的现象。此次再访温州,他很高兴看到水质的改善。但他同时表示,“温州水环境好,但不算最好。”同其他同级城市,如与桂林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船只经过梧田片区沿河旧城时,浙江大学教授朱利中指着河岸上若隐若现的排污管说,“生活污水直排的现象必须改变,雨污分流是河道治理最基本的要求。”朱利中猜测,“中上游尚且如此,到了下游是否更加严重?”
随后,专家组参观了塘河文化博物馆,并在三垟湿地登岸,徒步游览湿地生态公园。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向专家组介绍,整个温州原本都像三垟湿地一样河道纵横,后经过填水造城才有今天的格局。专家们赞叹,“城市里还能有这样一片湿地实属难得,应该好好保护。”
昨日下午,院士和专家一行还前往龙湾区考察城市东排工程、城市东片污水处理厂工程等。
专家观点
水资源丰富是温州的优势
院士王浩:温州是有山有水有城市有海滨,生态资本雄厚。温州的经济发展很好,现在适时提出治水理念,是践行生态文明,造福百姓的好事。目前最关键的是解决水质问题,同时对有关水的“软文化”发掘的仍不够。
院士曲久辉:温州水环境最大优势就是水多,水网发达,贯穿城乡。温州人自古生活在这片鱼米之乡,通过塘河文化博物馆的游览我了解到温州人在治水、用水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保护水质重在防控污水源
院士王浩:经过整治,温州市区河道目前的水质普遍为Ⅵ类水标准,尽管无臭味,但氮、氨等含量仍偏高。一路看下来,最满意的就是南塘街一带,至于老城区的河道还任重道远。温州城市内水道有能力达到Ⅳ类水标准,即可以干净到能洗菜。
院士曲久辉:保护水质,最重要的是对污水源进行防控。不仅要整治明显的源,对一些隐性的源也要及时发现,如岸边的垃圾、淤泥等,经过风雨被冲刷入水中,也会造成污染。
治水应与经济转型相结合
院士曲久辉:政府治水应该有一贯的思路,历届政府应该是“接着干”而不是“从头来”。治水应该多部门联合,宏观统筹。温州个体经济发达,分散小工业多,这就需要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配合治水工作。
专家刘树坤:温州治水未来的突破口在于进行大范围空间结构的统筹调整。谈水不是谈具体的江河,而是谈整个水系,每条河的定位、作用要明确。目前温州治水还仅停留在河道景观上,有些工程显得太刻意,太人工化,没有从生态方面更多考虑。应将治水的概念拓宽为“七水共治”,即发挥城市水系防洪、供水、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七大方面的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