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及对策

更新时间:2014-06-03 21:12 来源:中国天气网 作者: 阅读:3387 网友评论0

   “本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构成了较大威胁。”在5月8日举办的IPCC第二、第三工作组中国宣讲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说。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与此前相比,最近60年,中国无论在气温、降水还是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未来,这一变化趋势还会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因此,找到适合中国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法是当务之急。

  显著变化的气候因子: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中,我国陆地平均气温的升幅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变化不大。然而在近60年来,我国气温上升的速度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巢清尘告诉记者。这其中有两层原因:其一,高纬度地区增温速度普遍比低纬度地区快,北半球增温速度高于南半球,陆表增温速度高于海表,而中国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其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城镇化、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勾画出气温加速上升的曲线。

  温度的变化又会引起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从而间接影响降水。“我小的时候,毛毛雨是北京最常见的降水形态。”巢清尘回忆。而近50年来,降水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小雨日数明显减少,暴雨日数增加。“前者减少了13%,后者增加了10%。这说明降水的极端性以及致灾性都在增强。”巢清尘说。此外,降水量分布也出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变化,最近50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的西部迎来甘露,降雨量增加了15%到50%,东部则出现了南涝北旱的状况:华南降水增多而东北、华北的降水量却在逐年减少。

  公众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极端事件的增多。巢清尘介绍,就台风而言,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强度却明显增强,影响的位置更为偏北。近10年之中,影响我国的台风有一半左右都是风力超过12级的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这是以往的台风所“望尘莫及”的。此外,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增多、区域性干旱的加剧、强降水事件的增多同样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北方,最明显的变化便是由于风速的减小,沙尘暴日数明显减少,霾事件显著增加。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在未来,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将有增无减。“未来,气候的极端性将会进一步加剧。”巢清尘断言,极端热事件将进一步增多,而极端冷事件将会减少。此外,干燥的地区将更干,而湿润地区降水还会更多。

  “这只是一个平均状态,在整体变暖的状态下,也并不排除某些地区在某些时段会变得更加寒冷:例如2013年,我国内蒙古地区气温屡创新低;美国北部出现暴风雪和极寒天气。”为何气候变暖会使得极端事件变得多发呢?巢清尘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给水加热一样,被加热的水为了保证热能平衡就会以冒泡的形式释放部分热量,而这些水泡就如气候中的极端事件一样。水越热,水泡越多,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极端事件不仅会对粮食安全、水循环、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将破坏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遵循有效适应原则、发展新能源

  IPCC报告提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风险是灾害本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去当地具备的防御能力后所得的差值。面对同样的天灾,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风险更大,贫困人群较富裕人群风险更大。而风险管理,指的就是规避风险的能力。

  巢清尘介绍,针对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逐步建立了集气象风险普查、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重点开展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预报和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联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开展了灾害风险普查,总计普查点达62232个。普查数据包括气象灾情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综合以上种种数据,便可以确定各地的灾害临界阈值。“确定临界阈值以后,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结合降水预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灾害预报,使公众更好地进行应对,这也是进行灾害管理的手段之一。”巢清尘说。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开展了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攻克致灾临界面雨量、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并启动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实时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降低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风险预报实时业务为例,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精细化定量降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制作、订正、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客观产品。利用该系统,各级气象部门向政府、公众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干旱、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实现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由建到用的转变。据统计,在2013年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中,全国因灾共计转移608.9万人次,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损失。

  除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外,巢清尘还提出,有效适应原则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有效适应原则指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采取有针对性且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当地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适应方向也有所差异,如某地需要重点管控粮食安全,其他地区可能需要将重点方向放在提高水资源、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上。”

  而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涉及能源部门的变革和调整。“这是未来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考虑的重点,是除了有效适应原则之外,IPCC给予我国的另一具有前瞻性的启示。”巢清尘说。能源与建筑、交通等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能源部门的变革是跨领域、跨部门的变革。IPCC报告指出,为了实现2050年将气温增幅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动摇的趋势。这一目标的确定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转型和改造,以及投资方向的转变。我国应当提前预见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及早进行相应的标准及技术开发,以便在新的科技变革中跻身前列。

  “此外,从IPCC报告中也能够看到,在科研领域,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巢清尘认为,在科研方面,我国气候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是对于海洋方面的认识却存在一定的空白,而气候变化和海洋有着极大的关联。此外,中国科学家虽然对于气候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生态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交叉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在科研方面,国家在科技投入上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分散性。

  不过,提高科研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很多有关自然、社会的数据以及研究手段。巢清尘认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由大家共同来铸造这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钥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及对策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