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源保护期盼生态补偿
阵雨初歇,41岁的张昌福搬几张矮凳,在新房屋檐下和四邻拉家常。去年6月份,张昌福拿出家里20多万元的打工积蓄,在东江源村委会旁建了这座三层小楼,如今装修还没完成,钱袋已然见底。
不再靠山吃山,源头区居民外迁
东江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重要饮用水来源。江西省寻乌县位于东江源头区,这些年保护东江水质,寻乌县按照“先东江源头、后流域区”进行移民,近年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完成生态移民1359户6251人。其中源头保护区三标乡共移民37户141人,涉及3个村6个村民小组。
“原来在桐子坳小组,手机信号都没有,土坯房住了半辈子,现在政府帮忙在这里寻下地皮,每户还补贴1.5万元,想了想就搬出来了,最起码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张昌福说。
搬出来相对容易,但是如何留得住、有保障却是摆在张昌福这些移民面前的一道难题。“离老家有2.5公里的山路,原来的田都撂荒了,现在这里也没有土地,种个小菜也不能。”张昌福说,“主要是附近也没有什么企业,以后还得靠出门打工。”
据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权介绍,东江源村共有13户村民从源头区的深山里搬迁下来,“这些属于条件比较好的,能掏出钱来建新房,剩下的也基本是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守着几亩田地过日子。”
原本安土重迁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700多人的村子现下只余下不到一半的人。
“原来村里还有几家小的家具厂和石材厂,后来因为封山育林全关掉了。”张昌权将大把的心思花在了寻找替代产业上,“村里有6000多亩毛竹林,但是产量和品质不佳,原打算的竹制品厂也开不起来。还有养蜂,只有两户做得比较成功,因为花源有限不能扩大规模。”
有着同样焦虑的不仅是张昌权,还有寻乌县县长杨永飞。“为保护东江水源,寻乌近十年关停了20多家工矿企业,拒绝260余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财政损失每年在3亿元以上。”杨永飞说,“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既能够保护生态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益林补偿标准偏低,生态补偿难落实
寻乌县有近32万人口,其中24万生活在农村、山区,靠山吃山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加上当地工业基础薄弱,环保与发展产生矛盾。
据寻乌县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现有林业生态补偿政策仅限91.48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从2001年开始,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亩3.5元逐步提高到2013年的17.5元。
“因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现行公益林补偿每亩实际发放到林权所有者手里只有15元。”张昌权表示,以谢国通一家200亩的林地计算,实际一年只能拿到3000元左右。
“封山育林保证的是生态效益,林农的林木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15元的标准显然太低,与其单位面积的林木产出相差巨大,也造成林农对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不高。”寻乌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他们更期盼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落实。“我们为保护东江源头做出了巨大牺牲,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张昌权说。
此中缘由,寻乌县水利局局长刘经书表示是因为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寻乌县在行政上属于江西省,而寻乌又是东江源头,流域上属于珠江水利委员会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客观上产生矛盾,享受不到水资源保护的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
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迟迟难以到位,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也给寻乌进一步保护生态施加了巨大压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