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今年PM2.5同比改善5% 重点河流水质达标
3月31日上午,青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 去年,青岛市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初显成效,但PM10、二氧化氮情况仍旧不容乐观。发布会上通报了2015年大气和水污染治理重点工作措施,力争实现PM2.5同比改善5%左右,重点河流水质达到年度改善目标.。
治理工作初现成效 仍有问题亟待改善
据介绍,2014年,青岛市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改善10.6%,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1.5%,重污染天数减少60%;22条重点污染控制河流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0.2%、6.5%,胶州湾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6%、7.0%。
与此同时,青岛市环境质量状况与广大市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还没有大的改善,二氧化氮污染有所反弹,臭氧污染初步显现;部分流域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直排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李村河、墨水河等重点流域水质长期不达标,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10个方面30条重点措施整治大气污染
2015年青岛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实施10个方面30条重点措施,力争实现PM2.5同比改善5%左右.通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清洁能源供热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建设清洁能源供热项目200万平方米,市区新建燃气管道90公里,新增用户5万户,实施建筑节能改造350万平米。
继续推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争取年底实现青钢、双桃精细化工、红星集团东风化工、东岳泡花碱、海洋化工老厂区关停。完成双星轮胎搬迁一期工程。
强化燃煤污染治理。在大唐黄岛电厂和金洲热力开展清洁排放改造试点,新建火电及锅炉采用清洁排放技术,达到燃气排放标准;实施100个燃煤锅炉废气治理项目,淘汰燃煤锅炉50台。
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实施扬尘控制情况视频监控,全面推行建筑垃圾运输特许经营,市区主干道机械化保洁率达到100%,次干道80%,四市主次干道洒水率达到50%,开展砂石加工企业扬尘污染整治。
淘汰或“黄改绿”剩余的5.2万辆黄标车,实施国四柴油升级,强化油气回收设施监管,增加新能源汽车5000辆,建设充电终端3000个,新采购公交车全部采用清洁能源车辆。
加强有机废气治理。制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综合性方案,编制治理技术指南,完成150个工业有机废气、餐饮油烟、汽修喷漆治理项目。治理车船、机械燃油排污,强化散货、物流运输过程的防尘措施,逐年降低前湾港铁矿石吞吐量。
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在南村镇和移风店镇建立2.7万亩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区,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氨排放。全市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实施农户“减煤换煤”行动。
加强大气污染执法监管,全市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修订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展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继续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环境违法处罚案例100%公开等。
6个方面20条重点措施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6个方面20条重点措施,力争实现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消除污水直排问题,重点河流水质达到年度改善目标.
整治过城河道污染。中心城区重点对昌乐河、河西河、大村河上游、楼山河4条河道进行全程截污,对李村河中游、张村河上游、板桥坊河下游3条河流进行清淤及生态建设。周边各区市实施20条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优先截污治污。
完善城市排水管网。中心城区以三大流域为重点,对部分排水管网进行改建扩容,实现新旧管网有机衔接、整合,解决2014年未完成的湖岛河、宜昌路管网贯通工程及张村河管网修复工程。改扩建输水能力不足的泵站,完成海泊河5号泵站扩容工程。加强中心城区排水管网与泵站运行维护。
提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和水平。中心城区,6月底前建成投运楼山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年底前建成投运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张村河、麦岛污水厂新建改建工程。周边区市,建设完成城阳、崂山、胶州、莱西等5项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除此之外,还包括强化刚性执法和监管,强化责任落实与社会监督,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