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腾格里污染需要“第三方模式”
近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报道后,媒体记者奔赴甘肃兰州、武威,并两度进入荣华集团,对荣华工贸的排污地进行了调查探访和污水采样。调查发现,荣华工贸排放的污水虽然大部分已被抽走,但留存的污水仍有数个足球场大小。而更令人心惊的是,荣华工贸对部分污染地直接进行了填埋处理,部分污水和底泥已被掩盖在厚厚的泥沙之下。这与此前媒体报道中的“据了解,留存的污水大部分已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毕,对底泥的处理将待专家论证后再实施”完全不符。
媒体记者最终获得了当地荣华工贸所谓的治理“污染”的真相,但所面临的阻挠和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在排污地,该公司派出七、八名保安对记者“盯梢”,挟持记者所乘车辆到“指定地点”,记者的人身自由被变相限制,要求“把东西删干净,把人送上高速,离开武威”等等,这正是最典型的“防记者”模式,也是最典型的地方政府配合企业“抵制公众监督”的表现。那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排污企业为何对媒体监督和记者采访如临大敌,不惜以违法手段干预干扰记者正常采访报道?说白了就是对治污的“心虚”。
害怕监督、限制记者自由,正是因为没有做好和无法做到对污染的恢复和治理,这才是当地政府和企业“防记者”的最主要动因。但更大的可能和原因是“不能”。按照有关专家测算,荣华工贸的污水是因为处理谷氨酸等产生的废水,如果要加工处理到能够排放级别,成本在4元/吨左右。而此次公司违法排放量为27.17万吨,也就是说处理成本在108万元左右。一年中排污是持续性的,一天若干次的排污可能涉及处理成本数百万元,一年要多少呢?对于“直排”进沙漠里的“污水”,重新进行处理包括土壤和水体等,对企业而言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我们无法确知该企业的年利润是多少,如果想真正实现预期的治理污染目标,企业不仅一分不赚可能还要倒贴;不仅要吐出多年来获得的利润,还可能血本无回。这是企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排污企业难以承担治污和恢复沙漠生态的成本,地方政府同样如此。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说,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治理已经污染的沙漠,不仅成本难以估算,还会让企业和地方政府付出比“赚来的钱更多”的代价。因此,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只能“造假”,限制记者采访自由、抵制公众监督,就如同将破碎的瓷片用胶粘起来那样糊弄公众。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严重蔓延了二十余年、污染了无数地下沙漠面积的问题,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无力解决问题,最终的治理责任仍归属于国家。中央在具体治理时,不仅仅需要对现时和今后的执法手段进行强化,更应该设计一整套更适合当地的解决和预防污染的有效模式。建议国家有关方面迅速成立专门的“腾格里沙漠排污问题治理小组”,对多年来“允许”和纵容企业“直排”的地方官员开展严厉追责。同时,对现有污染实施“第三方治理”模式,即让排污企业最大限度承担治污成本,并将治污资金交由第三方。在治理污染和维护环境上,应秉持环保永远是第一位的理念,维护腾格里沙漠的良好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