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金融投资体系 营造环保业良好政策环境
更新时间:2015-08-02 19:2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作者:
阅读:1312
7月17日,中国银行发布消息称,其作为全球协调人协助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3亿美元境外债券发行,票面利率2.5%,期限3年。这是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近日在“2015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介绍说,2014年全球发行的绿色债券近400亿美元。同时,他也指出,我国亟待建立一个鼓励绿色投资的金融体系,涵盖银行信贷、保险和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考虑到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未来可以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并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投资产品。
污染性投资过度,绿色投资短缺
当前,我国污染问题严重。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在2013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支付意愿)估算高达3.8%的GDP。
马骏指出,我国的重工业占比为主要经济体中最高,而重工业单位产出导致的空气污染为服务业的9倍。
“污染型的产业结构源于污染型的投资结构,其背后深层次原因是缺乏鼓励绿色投资的激励机制。理论上来说,是由于外部性成本没有被内生化。”马骏表示。
马骏表示,要搞好环保,仅财政投入不够,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我国未来需要每年2万亿元以上(GDP3%)的绿色投资。但是,目前政府年度预算只能拿出3千亿元左右投入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只占10%~15%,其余的85%~90%需要社会出资。
“仅靠中央财政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搞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让社会资金进来。但目前社会资本在实际进入过程中仍然遭遇阻力。”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说。
国投创新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翟俊却注意到,近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把目光转向环保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券商,到这个圈子来‘刷脸’。”
“毫无疑问,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激励和引导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马骏表示。
融资工具单一且规模较小
“然而,绿色金融离企业还比较远。”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如是说。
文一波透露,环保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分散,多年来很难享受到绿色金融的“惠泽”。“相反,环保企业在金融方面,都是高成本的。从银行拿到钱很不容易,而且其他手段还很少,债券、票据都是不方便的。”
在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友谊看来,环保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比较低。“我个人觉得,目前直接融资不到20%,间接融资占80%。”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当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其中就包括融资工具过于单一。
王遥透露,目前在绿色低碳领域,融资工具主要以债券融资模式中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以及项目融资PPP为主。
“当前绿色信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尚不足8%,项目融资PPP模式总规模也不大。而在绿色债券方面也是凤毛麟角。股权融资模式中,目前A股市场147家绿色产业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占比5.8%,企业总市值仅为1.28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4.4%,说明绿色产业上市公司目前市值水平仍相对偏低。而众筹、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等融资工具,仍很少被运用到绿色低碳领域。”王遥透露。
此外,在融资结构方面,也存在失衡。“这表现为过度依赖贷款,资本市场不发达。债券、股权融资工具等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绿色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王遥表示。
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如何改善我国国内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打破政策“壁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
王遥认为,可以整合绿色融资领域政策,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管理。“首先,将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上升为约束性制度安排,统一绿色信贷的标准,将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纳入银行内部授信程序,强化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动,并强化对银行信贷人员违规行为的问责。其次,在新《环保法》细则指导下,抵制地方保护主义,推动绿色证券政策和绿色保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建立绿色评级体系。在合理确定评级标准与方法的基础上尽快进行绿色评级试点,并辅以鼓励和强制政策。”王遥强调。
另外,专家表示,要改变以往的绿色信贷贴息和奖励方式。王遥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贴息机制,提高政府资金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如何完善贴息机制?王遥认为,可以通过政策性的低碳产业基金进行贴息,便于资金更加市场化透明。另外,也需要适当提高贴息率和贴息规模。而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王遥也建议给予放贷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包括担保制度,并以结果为导向,在针对绿色贷款总体贴息的基础上,对效果好的项目和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
在绿色融资增信工具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增信工具可广泛应用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在国内需要进一步创新。
如何创新?王遥表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尝试:一是政银共建“绿色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建立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基金或公司,并鼓励民间融资担保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担保。三是创新绿色信贷风险损失分担机制。可借鉴国际金融公司(IFC)在我国实施的中国节能减排项目贷款(CHUEE)的经验,建立国际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政府性基金、银行共同承担风险的“绿色信贷风险损失分担机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