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科学规范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4年以来,黄岩区坚持“新建与提升并进、速度与质量并重、建设与管理并抓”原则,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治理新路径,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推进。其主要做法是:
一、系统谋划,聚智描绘“网管图”,确保污水治理科学推进
一是统筹推动城乡污水管网“无缝”衔接。黄岩区统筹协调,建立起全区一盘棋、城乡一体、部门乡镇联动的污水主干管网一体化建设体系,防止出现条块分割、不同建设主体的工程项目进度不匹配问题。针对城市一级污水管网无法全面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要、二级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的状态,对全区范围内污水管网的建设情况、当前的重点需求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排摸,厘清卡点、断点,分清轻重缓急,排定了19项农村生活污水一、二级管网建设责任分工抓落实方案,由区政府督查室每月开展专项督查。工程的统筹推进,以后端的实际需求倒逼前端的工程建设,打通断点,充分发挥既有工程的最大效用,并全面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可能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污染的尴尬处境。新建的高桥街道污水二级管网结束了该街道没有污水主干管网的历史,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生活污水的纳管进厂处理的需求,而且,有效支持了当地工业企业的发展;双丰泵站及配套管线的建成,使八二省道西段3个镇街已建成的各级污水管线真正发挥作用,保障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全面纳入;统筹的思路,促成了头陀镇北片污水二级管网的建设,一条预算造价450万元的管线解决了该区域15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的纳管需求,在追求治水实效的同时,兼顾了工程投资的高性价比。经过有关乡镇街道和多部门的密切合作,目前,19项农村生活污水一、二级管网已基本建设完成,有效保证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成后的污水接入需求。
二是科学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选择中,对可以纳入城镇污水厂进行处理的区域采用集中式处理,坚持逐步实施、区域治理的方法,在污水管网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它未治理村后期建设的需要,杜绝重复投资。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治理模式,对短期难以纳入城镇污水厂进行集中处理的区域采用自建集中式终端,进行区域集中处理或村域集中处理;对分散、偏远农村(主要为长潭水库上游的山区、半山区村)通过自建分散式处理终端并结合生态处理,达到污水的有效治理,今年,在宁溪镇的方家岙、苔湖岭、石花岭,屿头的田料、昌孔头,上郑的直坑等共15个村,在自建分散式处理终端开展分散治理的同时,还通过新建生态公厕的方式开展生态治理,不但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就近处理,而且有效解决了露天粪坑问题,改善了村庄环境。
三是不择不扣助推“消劣”硬任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也是河道断面“消劣”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年初排定治理计划时,黄岩区对“消劣”涉及区域进行优先安排,对永宁江、东官河、南官河、山水泾流域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重点治理。今年,在省里下达要求完成治理224个村的基础上,黄岩区另增11个村,确定要完成23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提出了“消劣”重点区域污水治理的“双百”要求,即100%的农户接入率和100%的“三水”接入率,同时,对部分原已完成治理的项目村通过截留、溢流等方式进行提升改造,切实减少污水直排河道,确保消劣任务的完成。
二、滴水不漏,严密汇织“监督网”,确保污水治理规范推进
一是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实行监管。“一个党员一面旗,一名干部一标杆。”依托党员示范带头,组建了以乡镇干部为主的骨干队伍;以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为主的驻村队伍;以村干部、村民质量监督员为主的村民队伍,形成污水治理基层组织“三剑客”,并建立落实乡镇党员干部定期巡查、驻村干部常态监督、村级党员干部蹲点监工的“三方监管制度”。身处一线的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即时监管作用,比如,澄江街道凉棚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亲自担任项目监督员,每天不间断蹲现场监工,发现施工不规范的就要求重新返工,力争工程质量、进度“双第一”;澄江街道童家洋村设立党员干部轮流值班监管制度,针对发现的隐蔽工程质量问题,要求施工单位整改10多次,直至完全整改到位,方同意覆土回填。
二是提前布控,招标环节落实责任细则。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前期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日常管理中的相关经验,打破工程建设中“先定单位、再明责任”的做法,对固定格式的招标文件进行细化,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特点,精心编制2015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监理、施工)招标文件,详细列出了监理、施工单位到岗到位、质量监督、资料整理、安全文明施工、日记记载等12项要求,同时细化处罚措施,明确了每项条款的扣款额度,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及相关处罚提供依据。在施工单位招标文件中,明确指出:“发现没有按施工图及相关规范施工的,每发现1次,除按要求返工至合格外,还需扣工程款1000元”,为处罚提供了直接依据,可操作性强;“检查井内外壁应同步粉刷或先粉刷外壁再粉刷内壁,现场检查发现检查井外壁漏粉刷的,每发现1座扣工程款200元”,直击检查井外壁漏粉刷问题,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所有现场签证需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需全面体现签证依据及工程量),否则业主有权不予计量或按不利于施工单位的结果进行推断”,有效减少了后期工程结算纠纷。在工程监理招标中,也明确指出:“监理人需对每次隐蔽工程检查及闭水试验提供影像资料,未能提供影像资料或提供的影像资料与实际不符的,每次扣监理服务费200元”,进一步明确了监理的职责。
三是完善平台,切实加大社会监督和日常监管。建立举报曝光机制,在每个项目村醒目位置设立项目公示牌,公布区、镇两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2345监督热线,受理群众对污水治理工程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大社会监督力量,截至目前,区级热线已接到群众举报投诉21起,均得到了妥善处理,同时,接受群众咨询100余起,热线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政策宣传和技术普及的热线,进一步了加深了群众对这一民生工程的理解和支持,保障工程的顺利推进。为切实加强全程监管,分别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区、镇、村多级微信群,利用微信所提供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文件传送等丰富功能,为各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区级平台专门组建由区镇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60余人参与的微信群,第一时间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实时播报工程建设状况,曝光工程问题,交流经验和反馈情况。区治污办还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给相关乡镇街道、监理单位,在线督查整改,实现监管全方位、全时段。目前,发出的24份“整改通知书”已全部整改到位。
四是以正反典型为镜鉴,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注重运用正反典型,充分运用“两种教材”,抓住典型案例,对各地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勇于揭短,敢于亮丑。区治污办在前期在对天正监理公司监理的项目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监理人员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紧急约谈,严厉指出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动“清退”程序,此举引起了天正监理公司的高度重视。此后,该公司增派力量,落实责任,由“监理人员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反面教材”,转变为“制度体系规范、质量控制严格”的“正面典型”。同时,这种“抓典型”的做法也在天正公司后期的日常监理中体现,抓做北城街道下庄村检查井粉刷质量不到位问题,一天内集中力量对该村30多个检查井进行集中返工处理,并精心指导重建,使下庄村由“不规范”的“反面教材”成为“优质工程”的“正面典型”,组织其他施工单位到下庄村学习后,“优质”的形象得以在全区蔓延并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多管齐下,全力装载“助推器”,确保污水治理高效推进
一是以提前谋划为基础,保障项目快速启动。2013年11月20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后,黄岩区立即行动,提出“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总目标,着手编制《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14-2016)》,并启动2014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村的设计。在抓好当年工程项目的同时,提前谋划,快速启动下一年工作部署,早在2014年9月5日,便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2015年度项目工程设计单位,并提前筹划区域一二三级污水管网总体布局及下一年度的具体建设计划。2016年是黄岩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收官之年,目前,已确定65个需治理的项目村名单,其中有16个村已开工建设、11个村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其余38个村已开始施工图设计。
二是以重点推进为抓手,实现项目全面提速提质。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后,每月组织开展“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项推进会”,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对各乡镇街道2015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并部署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同时,区政府督查室、区治污办根据各乡镇街道存在的问题及需重点落实的有关工作,分别发放《督查通知单》、《区政府领导批示抄告单》和《工作交办单》,督促有关乡镇街道重点落实解决。并要求各乡镇街道每月对辖区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行全面排摸,仔细梳理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乡镇街道自身难以解决的事项,则统一汇总后交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协调,实现项目全面提速。
三是以资金保障为后盾,确保工程持续推进。建设资金按期到位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有力后盾。区财政优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资金,并由区发改、财政牵头,区农办具体落实,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切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融资。目前,已与农发行初步达成总额度9亿元的贷款意向,其中2015年3亿元的贷款额已于12月23日到位,可全面解决近阶段的资金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