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天 “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能否实现?
专家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第一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
2017年12月21日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美景。新华社张铖?摄
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2017年还剩下三天,距离“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收官也只有三天了。在12月28日的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介绍,专家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第一阶段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
据悉,中国工程院将对“大气十条”五年来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下一步还将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提出了解决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和目标,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根据监测显示,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重污染过程,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雾霾爽约了”,刘友宾如此形容。
虽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但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仍是一块硬骨头。
中国天气网?图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重奖攻克雾霾成因的团队。9月,环保部正式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攻关项目,由总理基金支持,将在地方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对、应急预案修订、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方面,为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目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4个专题、28个子课题已经全部启动,大型立体重污染天气综合观测计划已经实施。
专家经过分析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
今年入秋以来几次重污染过程,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降至约10%甚至更低,表明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已取得成效。同时发现,硝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高达30%以上,表明机动车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硝酸盐的贡献凸显,需进一步加强管控。
专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3种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三种类型贡献比例不同,相互混合。在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城市,如石家庄、唐山、邯郸等,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往往出现本地积累型重污染。
而含有高浓度PM2.5的污染气团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漂移,与局地污染叠加,导致下游城市出现重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反应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二次颗粒物,并伴随吸湿增长,进一步加剧PM2.5污染,造成二次转化型重污染。专家认为,北京市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往往是以上3种污染类型的叠加。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即便完成“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京津冀的空气质量距离达标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将会继续落实,此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研究工作也将启动,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