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治理修复的“川味”经验
四川省古蔺县275.2亩污染耕地得到治理与修复,耕地土壤的正常生态功能正逐步得到恢复。
编者按
“土十条”实施以来,各地不断推进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取得了成果。四川省绵竹市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古蔺县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被列入14个国家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目前,这两个土壤治理修复项目已进入尾声。那么,治理修复过程如何,有哪些经验,又存在哪些问题?本版特刊出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小玲
4月的一天清晨,四川省绵竹市兴隆镇灵桥村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劳作。放眼望去,田间地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两年,城里来了好几拨人,说我们的土壤有问题,不仅撒了药,还带走了地里种的庄稼去检验。”一位老伯告诉记者。村民们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生病了”,政府已花大力气进行治理,目前正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验收。
绵竹、古蔺试点项目即将进入尾声
据了解,绵竹市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土壤中镉本底值较高,加之工矿企业污染物排放、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区域土壤镉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消除土壤镉污染隐患和环境风险,2015年,绵竹市积极对接国家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项目,启动了绵竹市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2015年度项目。
“整个项目位于绵竹市灵桥村,修复面积2090亩,预计投资4667万元。”据绵竹市环保局相关人员透露,从2015年10月起,项目分为两期实施:前期为50亩,进行修复技术筛选;后期应用筛选修复技术进行了2040亩大面积修复。主要采用钝化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措施,以实现土壤中有效镉和农产品中镉含量逐年降低。截至2017年底,2040亩大面积钝化修复工程与植物修复工程已全部完成。
“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环境效益,绵竹市专门成立了市中央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农工委、环保、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四川省环保厅土壤处处长康宁说,绵竹市还邀请了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出谋划策。
此外,绵竹市委、市政府整合财政现代农业等项目,在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同时,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而在古蔺石屏镇,类似的治理也正同步推进。
2012年11月,四川省首个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设在石屏镇。受多年“土法炼磺”生产影响,古蔺县石屏镇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情况严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015年,古蔺县计划3年内逐步解决石屏镇“土法炼磺”造成的工矿污染问题。中科院陈同斌、陈卫平研究员等专家团队来到石屏镇炼磺区调研,对四川大学编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2015年治理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科学修改意见和建议。
两年多来,通过客土置换、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化学修复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以及新型渣堆稳定技术,275.2亩污染耕地被治理。同时,修筑水平梯田、完善田间道路和灌排系统,耕地土壤正常生态功能逐步得到修复,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如今,后期重金属钝化和地力培肥工程正在进行政府采购,预计春耕前工程全面完工,土地交付村民使用。
51个项目被纳入省级专项资金项目库
“绵竹和古蔺两个项目的开展,其实只是四川积极推进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康宁介绍道,按照国家“土十条”要求,2016年底四川出台了一份“川味”十足的省“土十条”,为天府大地的土壤环境“保驾护航”。
在推进全省土壤治理修复试点工作上,四川省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2016年7月,相继下发了《关于抓紧组织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入库的通知》《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入库申报程序》《四川省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指南(2017~2020)》,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土壤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的试点示范,探索适合四川本土实际情况的土壤治理修复路径。
同时,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组建专家团队、现场调研指导等方式,鼓励按照要求积极申报,充实省级土壤项目储备库。
“一直以来,土壤污染治理具有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在花费上,预防、管控、治理的比例是1∶10∶100,治理工作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康宁说,为了达到“物超所值”的效果,我们必须加强项目审查,严格确保入库项目质量。“对每一个申报的项目,都会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在现场实地踏勘的基础上,组织环保专家和财务专家对其逐一严格审查,并在网上公示,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入库项目质量。”
通过层层把关,四川省环保厅先后确定了51个项目纳入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库。在治理过程中,还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现场审查,严格把关,确保治理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投资概算符合国家要求。
“在资金分配上,重点考虑项目示范作用和环境效益,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将是考虑的重要因素。”短短一句话,康宁就揭示了四川土壤修复治理的方向。
为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四川省环保厅要求各地环保、财政部门按照项目进度拨付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进行据实结算。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重点做好土壤污染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工程和环境监理、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工作。
目前,前两批入库的23个入库项目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开展项目详查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有8个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编制,正在开展下一阶段工程实施有关工作。2017年12月入库的28个项目也在启动前期工作。
2018年,四川土壤修复工作正翻开新的篇章。
相关链接
土壤治理修复有哪些“拦路虎”?
◆本报记者王小玲
一些受访者告诉记者,随着项目不断推进,土壤治理修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治理修复技术刚起步、资金缺口大、标准和规范不明确、数据比较宏观等原因,成为土壤修复和治理路上的“拦路虎”。
首先,四川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尚处在示范探索阶段。由于耕地土壤污染成因复杂,没有成熟的技术路径和实际的项目管理经验,项目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治理与修复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到2020年,四川省要全面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268万亩,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83万亩,治理修复面积为67万亩,按照1亩1万元标准计算,需要418亿元。尤其是,工业场地的治理主要涉及关闭搬迁企业,治理费用较高,由于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自身财力无法支撑高昂费用。”四川省环保厅土壤处处长康宁分析说,目前,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资金全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近两年来,仅靠每年中央土壤专项5亿元左右的支持,无法满足治理与修复需要。
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层面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制标准和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正在征求意见,相关标准、政策等尚不明确,土壤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度缓慢。此外,土壤环境质量数据有待精确。尽管2007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一次土壤污染调查,但存在点位少、时间跨度大、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数据有待细化,因此目前各地申报和开展的项目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技术和成效评估等有关标准和规范,切实解决标准和规范不配套的突出问题。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满足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需求。
康宁表示,四川省将加快推进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在详查中做好边调查、边治理,对发现的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环境风险较高的区域和企业,发现一批就及时整治一批。2018年,还要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适用技术选择目录等,便于各地因地制宜地借鉴和采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