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雨水”无家可归 可不就得“看海”吗?
时间进入6月份,与水有关的新闻又多了起来。南方多地抗洪抢险的新闻,又开始让人揪心。没办法,上周二,水利部宣布我国从南到北已经全面进入长达三个月的主汛期。本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就在接连的强降雨,显然已为今年的防汛工作拉开了大幕。根据专业部门的预测,今年主汛期降水将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态势,长江中下游淮河,珠江等地可能将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黄河上中游海河松花江等地将发生局地暴雨洪水。本周国家防总公布已经有22个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的省份,受灾人口已经达到了675万,但好消息是比近5年的平均值少48%。但挑战仍在,在农村,有农村的问题,在城市,有城市的问题。我们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与水更好的相处?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汛期已经来了。
从预警到预防
溪竹山村,位于广西全州龙水镇。上周日清晨,突如其来的洪水夹着大量泥沙,冲进145户正在熟睡的村民家中。村民唐丽平的母亲,被大水冲到五六里外的下游村子,没有生命危险,但不幸的是,父亲被卷入了一米多深的流沙淤泥,离开人世。而这样的悲剧,在10公里外,同样遭遇山洪的全佳村,及时得到了化解。
原来,当天凌晨,位于桂林的地质环境监测员王旋,根据气象、水文局提供的每小时雨量表发现,龙水镇地质灾害易发区降水持续加强,判断该地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很高,于是立即向镇政府做出预警。全佳村的村支书蒋吉富接到通知后,每隔1小时就到村里巡逻一次,大约凌晨5点,他发现,江里的水不是清水而是浑水,很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他立即组织15人挨家挨户打电话、敲门、拍窗,叫醒村民撤离。
王旋已做了8年灾害预报工作,对她而言,汛期是一年工作最繁忙的时候,24小时轮班、临岗值守,只是家常便饭。如何让暴雨次生灾害,从成功预警走向成功预防?她很欣慰,村支书蒋吉富在防汛体系末端,起到了应有的关键作用。而这“最后一公里”的成与败,也是包括应急、水利、地质、气象等多部门在内的,庞大的国家防汛系统,最为关心的环节。今年,为应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已在地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110多万人。
广西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黄华爱
抢险是最后关口,洪涝灾害防御工作这几年来,一直往前转移,确保风险能提前发现提前消除。当地的群众他们最了解本地的情况,信息传递最快,工作效率最高,群测群防,关键环节就是预警信息的传递和人员提前转移。做到这两点,就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白岩松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每年汛期的时候,城市的防水能力,都在引发人们的关注。上周节目当中,我们就有一条短新闻提到了长春的内涝,不巧这周二,长春又迎来了一次雷阵雨,市区内降水量25毫米,算不上大,但是那些积水的路段还是没能跑掉。此外,这周的南方暴雨导致广西桂林,湖南永州,福建三明的很多城市也都出现了内涝,雨大是原因,但我们的排水能力,是不是也是个问题呢?
长春看“海”
周二,一场暴雨突降长春,根据吉林省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长春市区内平均降水量达到了25毫米每小时。由于正值交通晚高峰时段,这些路段积水给城市交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相比而言,这场雨跟一周前的那场暴雨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雷电、暴雨再加冰雹,6月2日出现的极端天气,让长春市民叫苦不迭。仅仅一支由12辆越野车和20多位热心市民组成的救援队,就从十几个积水点中推出了上百辆被淹没的车辆。
市区平均降水量为48毫米每小时,长春市政也在第一时间提醒市民,有33处严重积水点需要提前绕行,但很快就有人发现,其中的19个积水点,在2013年也出现过,看上去这似乎是长达六年也没能解决的老问题,很多人因此质疑,城市排水防涝的相关部门,这几年到底在做什么?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
实际上当前的基础设施水平,遭受到这种特大降雨,很多城市都会出现问题,我们说是不是长春有问题,沈阳今年没淹,是不是沈阳没问题,我觉得不是这回事儿。过去我们一直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对于地下的排水设施的建设,不是那么重视。投入不够,标准不高,它是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形成的,补短板是表面现象,如果说实质就是还历史欠账,这个欠账不是我们一天两天能够还清的
本周,长春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也对19个积水点作出了解释。按照2017年国家《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的通知》要求,长春其实在过去两年里,通过一系列工程消减措施,已经对其中14个积水点完成了改造,能够承受20毫米每小时以下的降雨强度。但由于这19个积水点都位于老城区和建筑物密集区的低洼路段,近期不具备改造主排水系统条件,已制定完成远期改造方案,将结合长春市排水专项规划逐步进行改造。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
长春70%的管道不符合现行标准,我们不太可能把所有的道路都给翻开一遍,正常生产生活都没法(保障),而且即使挖开了,很可能没有空间,有的道路就是这么窄,边上还埋着别的管,你施工不能把电力电信燃气供热全给毁坏了,它也不行,所以要想治理它,只能说是比如说有不同的内涝积水点,一点一策,这个点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可能这个地方过于低洼,需要修一个泵,有的地方可能是排水管网堵了,你疏通之后也能很好缓解。
瞬时降雨强度远超城市管网承受能力,这是客观原因。地下管网复杂,建设标准过低,这是历史原因。但以往的城市规划,不重视低洼地段可能出现的严重积水,盲目建设道路和各类建筑,这却是无法推卸的主观原因。目前,长春作为吉林海绵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在逐步推行智慧城市改造,城市内涝的症结,会就此得到根治吗?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
更容易遭受内涝,很大一个程度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相对低洼,出现这种人和水去争地,人把汇流的通道和路径给占了,把低洼的地方给占了。所以在海绵城市理念下,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我们要给水留出地方,水才能不淹我们。
白岩松
6月2日那场暴雨,长春公布了33个严重积水点,其中19个跟6年前一样”,这也就难怪引发人们的吐槽和关注。但是也该换个思路,包括长春在内的很多城市,排水特别通畅了,就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吗?如果排出的水没地儿去,问题又会是什么?水都是不好的吗?我们是否有能力让水也能有个家。水大的时候不害人,水小了它又反过来能够滋养人,这样的海绵城市,其实2015年咱们就开始试点了,现在情况又如何?
给水留个“家”
当许多地区在为已经或即将到来的暴雨紧张应对时,第一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西安西咸新区的沣西新城显得从容许多。经过三年多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应对暴雨的能力有了不小提高,去年7月和今年4月的两次强降雨,西安城区多处被淹,而沣西新城都没有出现内涝。
在沣西新城的城市主干道上,看不到排水井盖,但在道路和绿地之间的路沿上有许多侧向雨水口。由于绿地地势更低,雨水会通过侧向雨水口流向绿地。绿地不仅有多种植物形成的种植层,还有卵石、炉渣和沙子组成的过滤层,雨水可以在这里充分地存蓄和下渗。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
在极端天气,蓄水层满了以后,雨水通过的溢流口再进到市政管网/传统我们都是通过排水井,快排,我们现在就是先滞、蓄、渗,最后再缓释慢排到我们的排水管中,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个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少了城市内涝的一些可能性。
用绿色植被代替硬化的城市路面,是海绵城市的一大理念。在沣西新城许多建筑物的楼顶,建有被称为“屋顶花园”的绿色植被带,10%-20%的雨水在楼顶绿化带存蓄下来,多余的雨水会沿管道汇入楼下雨水花园。
在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中,沣西新城作为新兴城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按照全新的理念进行规划,给“水”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沣西新城的核心区域,没有规划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而是规划建设了一条全长6.9公里包括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中心绿廊,因为这里是极易发生内涝的低洼地带。“我们将绿廊下凹了负7到负8米,我们将周边道路的市政管网,通过地表的这些市政管网,自然流到我们的绿廊里头 可以将周边20平方公里的雨水,也可以转输到我们绿廊里面。”梁行行说。
从去年开始,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的三年建设期陆续结束,住建部已开展考核工作。参与考核的住建部专家王家卓认为,无论是新城,还是老城,这些城市的暴雨应对能力都有明显提升,但是说到难度,老城区明显要大出很多。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
比较难做的,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现状已有的城市的建成区,它已经建好了,问题就在这儿,城市来说它不可能是一个纯自然的系统,城市只能说是仿自然类自然的系统,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人工的一些系统,要有一些工程措施。现在的大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城市太大了,举个例子武汉六七百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我们现在(海绵城市试点)做了大概38平方公里,你实际上需要更持久的投入。
白岩松
每年的汛期,我们都有着眼前的任务,但同时也该拥有更长远的思路。眼前的任务是抗洪抢险,争取不付出或少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长期来看,思路得不断地进步,98年的大洪水让我们明白了,不能总喊人定胜天,而要顺应自然。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能够使水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有很多的家,这样才是人和大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而你让它无家可归了,可不就得在城市里看海吗?但愿每年的汛期,我们不只是防,还在进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