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再提“限高令”,城市“不断攀高”成历史
【谷腾环保网讯】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自2020年以来,这是国家层面第4次限制新建高层建筑的政策。
此次《方案》再提“限高令”,正是城市规划理念重回正轨,重视建筑设计的绿色、可持续和实用价值的体现。
图右侧高层建筑为北京中信大厦(CITIC Tower),又名中国尊,总高528米。本报记者张黎摄
超高建筑建设成本高昂,烂尾风险大
超高建筑作为一些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曾一度被视为评判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曾在我国引起过超高建筑建设热潮。
根据CTBUH全球高层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坐拥”超高建筑量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100座最高的竣工建筑中,仅中国内地占46座,并绝大部分建于新世纪。
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建成或者已封顶超500米的摩天大楼有7栋,分别为上海中心大厦,119层,高632米;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118层,高599.1米;天津高银117大厦,117层,高597米;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广州东塔),111层,高530米;天津周大福滨海中心,97层,高530米;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108层,高528米;台北101大厦,即台北金融大厦,101层,高508米。
虽然建筑的高度越高,层数越多,一定程度可以节约土地,但是超高建筑的建设成本高昂。此前据媒体报道,建设一座200米高的摩天大楼成本,远超过建4座50米高的高层建筑成本。摩天大楼每平方米的建筑安装费用比普通高层建筑高1.3至1.5倍。
同时,超高建筑建设周期长,对工程资金有极大“考验”,因此建筑物也有大量的“烂尾”风险。例如上述的天津高银117大厦,于2008年9月就开工,虽已封顶,但至今尚未完工,工期长达14年之久,建筑物至今未曾发挥实用价值。
高层建筑聚集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减少建筑能源使用,促进建筑低碳发展也是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建筑运行过程中,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生活热水等都会带来能耗及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而超高建筑不仅此类碳排放巨大,其维护成本也非常高昂。据了解,像世界最高建筑,高达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在夏天制冷需求最高峰时,需要约1万吨冰块融化所提供的制冷量,高峰期的电力需求更是高达36000度,相当于同时点亮36万个100瓦灯泡。此外,消防隐患突出也是超高建筑的另一“痛点”。
高层建筑还会对城市“小气候”造成干扰,如果高楼太密集,城市的风就难以自然流动,经常“撞”在一些高层建筑上随后反弹。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高级工程师梅梅表示,“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高层建筑过多和扎堆聚集,都有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改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条件就可能会增多。所以要优化城市内部生态功能布局,合理制定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污染减排政策。在规划时,要科学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减轻高层建筑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为大气污染物扩散净化预留空间。”
递出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名片”
2020年5月,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就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此次通知还提出,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进行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同时,住建部要求各地应加强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重点地段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
2021年7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再次明确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随后2021年9月,住建部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这也是“限高令”第三次近年来在大众视野“刷屏”。
本次《方案》则指出,要“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
由此可见,城市“不断攀高”已成为历史,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建筑也将止步。在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性化的规划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将成为城市的崭新“名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