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超4/5!长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今年有哪些新变化|水生态监测系列报道
【谷腾环保网讯】“‘中国环监008’已经开始从上海返回,五一假期期间在鄱阳湖开展水生生物样品采集。”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胡圣告诉记者。
今年4月初,根据《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方案(试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长江局)启动2023年度春季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工作,7组队伍按照分省分流域划片的方式前往不同流域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今年为何比去年快?
相较于去年的监测工作,今年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工作进度明显加快。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先后派出7组技术人员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工作,各监测队伍平均持续作战20余天,顺利完成各自任务。
“截至5月9日,我们已经完成了199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占应采集样品总数的82.9%。”胡圣介绍,监测工作“进度条”已超过4/5,“今年水生态监测工作开始前,我们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在去年的方式方法上基础上,提前谋划,抓早抓牢。”
胡圣告诉记者,今年年初,长江局将水生态监测工作作为2023年度重点工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做出工作部署。
“新年刚过,监测科研中心就组织人员开始编制监测方案,采购设备和物资,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开展培训。所以,今年在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工作开展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此外,此次监测工作延续2022年“省市承包”“一组负责一区域”工作模式,每组负责人员与2022年基本保持一致,保证采样过程的延续性和一致性。
“不讲条件,不计成本”,这是2023年长江局水生态监测工作的决心。胡圣说,“今年水生态监测工作开始后,长江局及监测科研中心领导坚持每日听取监测进展汇报,及时解决水生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水生态监测工作的高效推动奠定了基础。”
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环保铁军的坚持和努力。“自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工作启动后,高峰时期有6组监测队伍同时开展监测工作。监测期间,队员们充分发挥环保铁军精神,白天跋山涉水采集样品,晚上挑灯夜战,进行样品处理和挑拣。”监测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精神。
今年还有哪些不一样?
2023年是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的第二年,“相比于去年,一方面今年的监测工作有了去年的基础,可以充分借鉴去年的经验。另一方面今年增加了藻类这一监测指标,其中河流监测中增加了着生藻类,湖泊中增加了浮游藻类。”
今年为何新增“浮游植物”指标?
“新增的指标主要是巩固水生态考核监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和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比如,今年在湖泊中监测浮游藻类指标,就是对水华面积比例监测的补充和验证。”胡圣解释。
新增的指标浮游藻类包含的种类众多,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甲藻、隐藻等藻类。这些藻类都很微小,绝大部分肉眼看不见,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藻类可以食用,如蓝藻门念珠藻科的葛仙米、发菜等。
“通常,我们印象较深的就是太湖、巢湖等湖泊中水华蓝藻,这是藻类大量增长后漂浮在水面,聚集形成的蓝绿色膜状漂浮物。”
那么,藻类和水生态健康有什么关系?
胡圣告诉记者,“藻类可以作为水体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例如一些金藻就只会在清洁水体中出现,指示水体的清洁状态。相反,浮游藻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反映,水体营养过于丰富后,浮游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就会形成水华。水华会引起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坏等问题。因此,藻类能够反映目前水环境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需要监测它的原因所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