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契机,不断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
【谷腾环保网讯】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栖息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种为长江特有。过去几十年粗放的发展方式严重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长江渔业资源迅速衰退,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21年1月1日0时起,我国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涉及长江流域“一江一口两湖七河”等重点流域,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力度空前、覆盖面广、协同性强,其目的是恢复长江水生态、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在渔业主管部门和流域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效初显。
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契机,我国不断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通过夯实制度基础、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监管效能等,推动禁渔工作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一是完善法律政策框架和部门协同机制。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内容纳入长江保护法,推动修订渔业法。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印发《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依法惩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的意见》等政策规章,夯实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政策体系框架。支持地方及有关部门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在政策法规制定、政策实施、执法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
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进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体系建设。中央和地方落实禁捕退捕补偿补助资金,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行动,加强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使退捕渔民有序安置。沿江15万多名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22万多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9万多名退捕渔民领取养老金,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支持科研和保护工作,包括长江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全面调查摸底,加强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保护,组织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等。统筹规划确定适宜增殖放流的水域和物种。
四是提升执法能力和监管效能。船艇、码头等执法装备能力大幅提升,视频监控设备等总体覆盖长江、鄱阳湖、洞庭湖。开展执法信息化建设,水陆并重,部门协同,构建全链条监管防范网络,“亮江工程”逐步覆盖禁捕重点水域。构建“河湖长制+禁捕水域”“专业队伍+社会共治”“联合执法+交流共建”等禁渔机制,强化监管,规范放流,执法能力和监管效能不断提高。
几年来,长江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据2023年10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长江干流科研监测的单位捕捞量比上年增加20%;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头,与2017年相比增加23.4%,实现历史性回升;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恢复明显。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值仍处于低位;外来物种种类有所增加,存在一定入侵风险。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水生生物栖息生境状况稳定,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