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000多亿美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如何解决?
【谷腾环保网讯】生物多样性投融资及主流化政策制定实施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在中欧环境合作项目支持下,生态环境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了中欧加强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机制对话会,旨在推动中内外专家就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领域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推动落实应对全球多样性丧失挑战,探索强化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供给。欧盟有关国家,国际组织专家代表,中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专家代表,以及地方生态环境厅局代表参加了此次对话会。
“投融资领域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的重要制约因素”
“研究表明,超过全球GDP一半的经济价值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如果失去了生态系统服务,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的就是我们创造的经济价值。”欧盟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专家扎内塔·塞迪列科娃说。
保尔森基金会顾问、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唐瑞·汤森德也持同样观点,全球范围内50%的经济活动高度或者中度依赖自然。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投入市场的医药70%都取材于大自然。如果放任生物多样性流失加速的趋势,不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唐瑞·汤森德说,全球目前每年只有1200多亿美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每年达7000多亿美元。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与所需资金存在巨大差距。
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在全球共同努力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面对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加剧等困难,投融资领域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物多样性融资是确保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有效实施的关键支柱。”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环境经济学家乔万宁说。
唐瑞·汤森德认为,必须改变政府现有的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贴,同时降低民营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支持金融创新,使资金流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领域。民营企业的投资非常重要,要让他们发挥关键作用,政府需要铺平道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中国项目国家协调员冷斐说,可以采取超过150多项解决方案来缩小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包括但不限于税收、绿色预算、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生物多样性补偿、碳市场、自然债务置换、绿色债券等。目前,一些金融产品比如绿色债券,大部分都投到了能源、建筑等领域,而直接和间接贡献于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债券占比仅约0.5%到1%,所以开发投资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绿色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仍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
“金融业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活动还没有完全主流化”
近年来,金融业开始关注重视自身的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问题。特别是COP15在昆明召开之后,银行业、保险业的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意识有了极大提高,也开发出来一些产品。其他国内有关的金融债也在探索,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贷款投融资活动增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说:“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因存在缺乏内驱力,缺少市场激励、深度挂钩的政策支持工具等问题,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相比,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活动还没有完全主流化,或者说主流化程度还没有达到所期待的程度。”
2023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基于绿色、社会责任、蓝色可持续发展债券框架,由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了10亿元三年期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体现海南自贸港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也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周学双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影响巨大。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挥金融市场功能对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既可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也能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的优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大家最近比较关注的我国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其中也将建设美丽中国,以及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列入了重点支持的方向,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表示,2023年底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列为九大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继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标准体系。未来一个阶段,要不断完善绿色投资工具,这对扩大有效投资支持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生物多样性正向融资更具经济性”
目前全国有数十家银行签署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誓》。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完成了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的绿色债券,规模达18亿元等值人民币。与会专家认为,应积极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冷斐提到,大部分金融机构其实并不直接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而是通过对企业开展投资活动进而对自然产生影响。生物多样性金融不仅指生物多样性融资,还应体现在管理,以及利用金融经济措施支持可持续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实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生态研究中心覃凤琴表示,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在投资前期、中期和后期综合考虑污染物、生态、气候等因素,披露投资机构的环境社会治理信息,为投资机构提供更多的相关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风险、受益分析、制定激励政策,让生物多样性正向融资更具经济性。
据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刘瑜介绍,2023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发布了《银行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标准》,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标准,为金融机构规避生物多样性风险、减少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了方法准则。标准筛选出包括采矿、能源、水利、旅游、农林牧渔、药物和生物技术制造等21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行业,并按照每个行业生物多样性主要来源,制定了金融机构对该行业项目的审核要点以及管理办法,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和管理项目中的生物多样性风险。
与会专家表示,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当中寻找发展机遇。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综合部主任杨小明说,通过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探索。“两山”基地240个地区的1000多个案例中,有大量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案例。在安徽,为了保护中国特有的物种扬子鳄,保护区周边村镇40多户农户实施搬迁,现在野生扬子鳄种群已由过去的十几条增长为60条。同时,扬子鳄也为当地万亩水稻“背书”,证明这些水稻田实施了严格的农药化肥管控,稻米的市场价格显著提高。
周学双表示,海南正在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欢迎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海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当中,鼓励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设计,开拓引领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模式,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获得投资收益。
“要扭转自然丧失的趋势,需要更多的公共和民间资本”
“生物多样性全球框架依赖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努力。必须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本,调动各种各样的资本和资源。每个人都对昆蒙框架有效执行至关重要。”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表示。
“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每年投资只达到目标数字的1/5。要扭转自然丧失的趋势,需要更多的公共和民间资本。”乔万宁说。
与会专家认为,企业应成为生物多样性主要的投资者之一。昆蒙框架中的目标14和目标15,就是为了从外部推动到内在激励,促进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国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尝试创新,但仍需要协同推进,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据扎内塔·塞迪列科娃介绍,欧盟关于昆蒙框架目标14和目标15的实施主要通过强制性立法、实施自愿倡议等。目标14明确要求企业管理层或董事会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对生物多样性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目标15要求企业评估、披露减少生物多样性有关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法律行政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尤其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定期监测评估,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向消费者提供可持续性消费模式所需的信息。为此,欧盟出台《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等法律,为推动企业落实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提出要求。欧盟还实施了一些自愿倡议,如TNFD,推动企业披露生多相关的风险,鼓励企业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