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香港经验
香港从2005年1月起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着眼诸多操作细节,鼓励和方便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率明显提高。特区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回收物料的市场出路,使得垃圾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成为一条顺畅的通道,杜绝了“分类收集、混合处置”的现象。香港的做法有不少可参考与借鉴之处。参照香港环保署的推行工作和相关文件,笔者特将其精深做法整理成文,以供借鉴。
2004年8月,“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香港东区试行,2005年1月正式在全港推行。到2006年底,“计划”已扩展至497个屋苑和楼宇,参与屋苑回收的可再造物料增加了50%以上。香港计划通过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使得香港的家居废物回收率由2004年的14%提高到2007年的20%,2012年达到26%。在参与范围上,计划2010年前八成香港人口参与“计划”,参与屋苑数达到1360个,所有的出租公屋则在2012年以前全部参与“计划”。
配合“计划”的推行,香港环保署编写了《住宅楼宇废物分类源头指引手册》,对筹备工作、垃圾回收系统的选择和安放、生活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等相关工作进行细致的实施引导,并给出了相关的政府督导机构供市民咨询,更多详情参见以上链接。
2005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将垃圾回收与循环利用作为减少城市垃圾的三大途径之一,该途径的具体执行明确要做到两点:一是建立垃圾收集与分隔系统,二是解决回收物料的市场出路。
多种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可供不同楼宇选用
为找到最方便居民、最具成本效益、最切合本地需要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方法,香港政府近年试验了不少系统,而目前推行的“计划”就是在此前的三色分类回收桶系统和干湿废物分类试验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更加细致、更倡导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案。
“计划”推行了多种回收设施供选择,包括收集桶、挂墙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龙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属盒、塑料盒、纸盒等)及其他废物分类回收桶(例如小型或可层叠式)。香港目前金属和塑料的回收主要采用三色分类回收桶和彩色胶带地面分区收集,报纸/废纸的回收可采用三色分类回收桶或者挂墙架。各小区和楼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回收设施组合,安放在合适的位置。
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三色回收桶、挂墙架、可层叠式回收桶、彩色胶带地面分区的实例。
在回收设施的安放方面,“计划”给出了八个可用位置。对这些位置的选用,“计划”基于消防处及房屋署的相关法例、保安及卫生需要、住户使用的方便程度、物业管理的实用性等因素,规定了金字塔式的优先采用次序,从最理想的到最不理想的依次是:楼层垃圾及物料回收室、楼层垃圾储存室/垃圾槽室、楼层清洁室/水表室、垃圾槽、与楼层垃圾储存室连接的门廊、楼梯平台、楼层送货升降机门廊和楼层客用升降机门廊(见下图)。
每个位置可选择多个回收设施相组合的模式,《住宅楼宇废物源头分类指引手册》都一一作了细致的指导。概括而言,有以下两种:
空间充裕的大厦可采取“随时放置,随时收集”的方式:可在各楼层的垃圾房或其他指定收集处,为不同的可再造物料设立垃圾分类设施,居民可随时分类放置,清洁公司可随时收集。而有些楼层由于空间狭促等原因,无法放置多种回收设施,只能放置一个分类回收桶,这时“计划”建议采用“分时放置,分时收集”的方法,即每周按指定日子,分别收集不同种类的回收物品,例如周一收集废纸,周三收集塑料,周五收集金属。或者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放置不同种类的回收物品于桶内,例如早上7点到11点收集废纸,下午1点到5点收集塑料,傍晚5点到晚上9点收集金属。
此外,“计划”还号召物业公司定期举办旧衣物、旧电器及电子用品、旧电脑、充电池、光碟及碳粉盒这些平时没有分类收集设施的物品的回收。
对于各种回收装置的设置和回收方法环保署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将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主要合作伙伴
“计划”的推行依托物业管理公司,香港政府鼓励并协助物业管理公司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视之为管理都市固体垃圾的“主要合作伙伴”。
鉴于此,政府为物业经理举办研讨会及考察团,让他们学习环保管理的知识。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代表居民向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请拨款,资助垃圾废物分类设施的部份费用。
物业公司的职责是:1、确保住户愿意及能够先在住宅内将回收物品妥善分类,然后再放到收集点;2、规划购买和放置垃圾分类设施,根据实际环境及楼宇特点,在每层楼“度身订造”最适合的废物分类和回收模式;3、尽可能记录回收物品及垃圾收集数量,以便比较实行“计划”后的成效;4、定期收集废纸、塑料及金属。其他回收物品,例如旧衣服、电脑、电器电子用品、充电池等,可每隔一段时间收集一次。此外,回收的物料可直接卖给回收商,所得额外收益由管理公司或清洁承办商回馈居民。
做好公众的的环保教育工作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关键执行者其实在于公众,因此,香港将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系列宣教活动的推行,目的是教育市民将环保意识付诸行动,养成更切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政府倡导举办的活动包括:在住宅区举办教育及宣传活动;鼓励社区团体为社区计划注入环保元素;通过流动环境资源中心、绿色资讯站和在商场及住宅区等公共场所举办巡回展览回答市民的查询;推动本地社区团体在各区组织环保活动,加强公众参与都市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意识,以及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特别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城市垃圾处理的宣教。通过实施“学界环境保护奖励计划暨学生环境保护大使计划”,培训学生成为环保领袖,协助所属校园举办环保活动。设立“香港绿色幼儿学校奖及绿色学校奖”,鼓励幼儿学校及其他学校制定周全的环境管理计划。
为了鼓励参与“计划”的楼宇,香港还每年举办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比赛,分设钻石、金、银、铜奖,以及创意大奖、最高回收量大奖以及最低废物弃置量大奖。
特区政府协助解决回收物料的市场出路
确保生活垃圾进入循环利用的轨道,除了做好源头分类工作,还要做好分类回收后的处置问题,否则很容易出现“分类回收,混合处置”的反常现象。必须为再造产品打开销售市场,才能持续推行回收循环利用的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回收处理业的策略包括分配适当的土地资源、鼓励进行研究及发展、制定环保法例,以及提供有效的支援措施,包括:
通过垃圾源头分类计划,改善垃圾收集网络;
将生产者责任计划作为提高回收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向垃圾回收商出租适合的短期租约土地;
建立环保园为环保及回收业提供长期土地;政府承诺在屯门38区兴建的环保园占地20公顷,并拥有450米的临海用地。政府拨款资助基本设施建设,租金订在垃圾回收环保业可负担的水平,优先考虑可助政府实现都市固体垃圾管理目标的企业。环保园第一期用地在2006年底投入服务。
推行环保采购政策,增加市场对再造产品的需求。政府率先推行环保采购政策,并定期检视大量采购物品的规定,尽量加入环保的考虑。例如,政府率先鼓励辖下的建筑工程采用再造碎石料和废轮胎制成的建筑材料。政府也鼓励本地企业采购时优先考虑环保产品。
通过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创新及科技基金和中小企基金持续支持;
鼓励业界研究和发展新的回收再造技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