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环氧封头的制备技术
膜分离技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为分离新技术。自1979年美国孟山度公司(MonsantoCo),开发出第一代可以工业应用的高压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后,我国高压气体膜分离领域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占领。1986年我国研发出第一代膜分离技术,成为世界上首个冲击美国公司垄断的研发成果。1990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又经过刻苦研发,克服了第一代技术在效率和效益方面的缺憾,研究出“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环氧封头的制备”技术,并于1995年10月1日获得了中国专利权。当时专利发明人包括蒋国梁、刘万春、沈淑兰、任常青、李廷文、孙乐喜、陈勇。采用该项技术后,不仅可以回收大量的氢气资源、提高氨的合成率,而且由于降低了系统中惰性气体含量,压缩机功耗的降低使吨氨电耗下降;若进行二级膜分离,渗透侧氢气的浓度达到98%,高浓度氢气还可以满足联产双氧水的要求等,这些增产节能项目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专利实施的十几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增产氨、节能降耗,和其他的节支项目已为企业创收超过100亿元。该技术涉及一种耐高压中空纤维膜分离器的环氧封头,及环氧树脂管板的制备方法。中空纤维膜分离器是将数千至数万根中空纤维膜,装在耐压钢制壳体内,一端用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密封在分离器的一端即成环氧封头,而另一端用环氧树脂粘合剂粘成环氧树脂管板,如同换热器的花板,使高压原料气和低压渗透气隔开,从而发挥密封和承受压力的作用。该项技术通过改变环氧树脂粘合剂的种类和浇铸工艺,提供一种耐高压的环氧封头与环氧树脂管板的制备方法,使环氧封头与环氧树脂管板的耐压达到10~11MPa。该专利技术是选择一定配比调制成环氧树脂粘合剂,封头浇铸后采用程序升温或梯度升温式固化处理工艺。利用这种技术制备的分离器封头,或环氧树脂管板具有机械和耐压强度高,使用温度范围广等优点,制得封头或环氧树脂管板组装成的分离器可充分发挥膜的渗透,具有广泛的工业实用价值。
利用这项专利技术,大连化物所在国内首创“耐高压的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及装置,并成功地应用在合成氨弛放气的氢气回收过程,突破了国外膜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成为我国膜技术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