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营造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9-04-01 11:07 来源: 作者: 阅读:2609 网友评论0

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亦成为一大热点。随着水景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其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确保景观水体的清洁、清澈,并具有一种让人亲近的自然美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话题。而水生植物作为一种既有造景又有洁水功能的植物材料,已被越来越多得应用到景观水体的具体营造之中。

1水生植物的重要功能

1.1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水生植物在水体产氧、氮循环、水质调控、沉积物吸附,以及为水生动物、部分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隐蔽场所和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生境类型及其不同的演替阶段中,部分种类还可作为各类型或阶段的指示植物种。它们的生长状况能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某个水域或水体的相应物理、化学及其它环境指标,有利于人们对水质变化的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水生植物对水体内的污染物具有相应的去除效果。如:凤眼莲可去除氮、磷、铅、锌等元素,苦草可去除砷、铜、铅、锌等元素,大藻可去除铬、铅、锌等元素。

1.2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观叶、赏花,还可以欣赏其在水中的倒影。通过各种水生植物之间的相互配置,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创造园林意境。在以往的园林水景中,应用较多的有荷花、睡莲、黄菖蒲、菖蒲、香蒲、芦苇等种类,并不乏有以水生植物为主题的专类水景园。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就因其独特的荷花景观而闻名。水生植物已日渐成为江河、湖泊、公园、池塘等水体造景的优良材料。

2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中的应用

2.1水生植物材料的选择

植物材料除了要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最好还应具备一定的去污能力,并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达到水体自净的效果。其中已知比较优良的种类有芦苇、睡莲、菖蒲、香蒲、水葫芦等;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引种当地的野生水生植物,丰富景观水体植物配置的内容,为水体绿化、美化提供更多的基础材料。

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其稳定性越高。所以应考虑尽量增加水体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投放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使各种群依据生态性原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最终达到一种生态平衡状态。

景观水体中各个水域的深度和水体流速也决定了植物的种植选择。大部分水生植物都有一定的适宜水深范围,例如香蒲在水深0.15m的环境中生存占优势、灯心草为0.05~0.25m、而芦苇主要生长在岸边和l.m的水深范围内。因此,应该根据种植区域的相应水深进行选择,以保证植物能够生存并发挥其功能。此外,在一些水体的入水口处往往水流速度相对较大,会破坏植物的生长。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可以在入口处选择根系发达、植株较强健、比较耐水流冲击的种类进行种植,如芦苇等。

2.2水生植物的建植

水生植物的建植必须按照新建或原有水体的地理位置、大小、底质、形态、运动特点、水质特征等实际情况,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营造的需要来科学合理得进行设计。

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或者其它一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水体水位的变化,从而对水生植物的生存与种植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的景观水体营造中,就应该着重考虑在水位变化下的景观、生态和亲水设计,即如何在一个具特定的地质结构和水位变化的景观水体中,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一生物一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这就要求根据水体的功能特征,结合驳岸样式来选择水生植物的种植方式,如自然式覆土护岸种植、嵌式护岸种植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营造中的应用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