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广州水环境根本性好转
张广宁万庆良连日检查治水工程
从2008年底开始,各级各部门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抓落实,581项治水工程基本完成,使广州市污水处理能力、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大提升、河涌水质变清变靓、城市环境发生显著改善,达到了预期目标。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治水民生工程必将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治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大激发了全市干部群众为实现“大变”和“五个更”(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信心和决心,为成功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治理河涌,不仅是要让河涌告别黑臭,还要让河涌美起来。要按照“涌涌有景”、“一涌多景”的建设思路,展现“岭南水乡”特色,打响“生态水城”的品牌。
当前,要认真抓好治水工程收尾和查漏补缺工作,兑现9月30日基本完工的承诺;对部分新增加的工程,也要确保在10月20日前全部完工。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谋划亚运后的治水工作,突出实现水环境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突出推进雨污分流,突出治水的科学化,突出治水长效机制建设,突出构建岭南特色的“水文化”环境。
9月30日,是广州市全面完成亚运环境综合整治的既定时间节点,作为“重头戏”的水环境治理进展如何、成效怎样,广州市的主政者十分牵挂。9月24日、26日、2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率队先后深入越秀、天河、黄埔、增城、从化、海珠、荔湾、白云等区、县级市,检查水均岗涌、猎德涌、长虹湖三涌补水工程、车陂涌、庙头涌、百花涌、二龙河、马涌、驷马涌、荔枝湾涌、白云湖、京溪净水厂等治水工程建设进展,并召开工作座谈会。张广宁强调,治水是广州市民生“一号工程”,也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当前水环境明显好转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将治水工作推向深入,努力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使广州不仅叫响“花城”的美誉,而且打响“生态水城”的品牌,兑现市委、市政府向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市领导凌伟宪、苏泽群、徐志彪、陈如桂、陈明德,市直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负责人参加活动。
加快河涌管理立法,以法律手段保护截污治污成果
截污、治污,是广州治水任务的重中之重。计划新增的38家污水处理厂、48座污水泵站已全部建成;新铺设污水管网1097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7.18万吨/日,达到465.08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近90%,每天减少直排污水80万吨;在246个村建设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珠江广州市区段、中心城区主要河涌截污。在越秀区水均岗涌,看到这条昔日污水横流、两边根本无路可走的臭水沟经过截污清淤、堤岸整饰绿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张广宁、万庆良对此予以肯定,同时指出河涌水质还不够理想。
越秀区负责人坦承,由于河涌上游的截污支管上尚未完全覆盖,未能彻底实现雨污分流,水均岗涌的水质在下雨天会有所下降。张广宁当即指示水务部门加快实现100%截污、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条河涌的彻底治理以及增建强排泵,根本解决中山一路立交水浸街问题。张广宁特别强调,随着城市发展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污水量也在动态地变化,在市政管网的建设规划设计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未雨绸缪,预留空间,更好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
京溪地下净水厂是广州亚运会配套城市河涌改造项目,日处理污水10万吨,采用当前世界最为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工艺”。净水厂处理工艺设备采用“地下全埋式”,深20米,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同时也是国内单位水量占地面积最小的污水处理厂,仅相当于传统工艺占地面积的1/10。张广宁、万庆良认为,这种占地少、工艺先进、对周边居民影响小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方式值得在全市推广。
在从化市小海河华景段,看着眼前水清岸绿、清新怡人的生态水景,张广宁感触地说:“广州治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绝对不允许再有向河涌偷排、直排污水、乱倒垃圾的情况出现。要在截污主干管全部建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毛细’管网,确保实现全覆盖。”他当即布置水务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加快推进关于禁止偷排、直排污水的地方立法工作,以法律手段保护治污成效,防止河涌污染反弹,让治水成果长久惠及于民。
做好调水补水、适当抬高水位是改善河涌生态景观的关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轮治水,广州确定了“系统性治水”的路子,配套推进调水补水工程,用珠江的“大水”调补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的自净能力。通过提水-输水-蓄水-补水,促使河涌水系连通,补充河涌生态活水。北部新添的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人工湖白云湖,水面面积1.05km2,每天为石井河补水最高可达100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石井河的生态自净能力。走在风景如画的白云湖畔,张广宁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广州再没有挖建大型的人工湖,直到白云湖的出现,一定要把白云湖建成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并向独具岭南特色的水利工程风景区的方向发展。万庆良要求白云区和市林业园林部门按照生态化理念进一步做好堤岸的绿化美化工作,不要留下裸露的地表,把白云湖建成垂柳依依、绿草茵茵、碧波荡漾的大公园。张广宁和万庆良还部署有关部门做好白云湖的商业配套设施,尤其要把市区通往白云湖的快捷道路建好,并开设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到此游玩。临离开前,望着优美的湖景,张广宁、万庆良提议,市领导与在场的各区(县级市)负责同志、治水工作者以及新闻记者分别合影留念。
同样,以长虹调蓄湖为枢纽的沙河涌、猎德涌和车陂涌“三涌”联合补水工程也是广州“调水补水”的经典范例。该工程通过东圃泵站从珠江提水到长虹湖,沿途设置多重闸门控制流量,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8点,向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补水,不仅有效解决了“三涌”截污后枯水期缺水问题,也显著提高了一河两岸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出怡人宜居的城市水景。其中猎德涌一天流量可达10万立方米,沿途还可为华农、华工的人工湖补水,让当地师生直接受益。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长虹湖水美草丰、水鸟飞翔、鱼儿悠游。张广宁、万庆良为眼前的美景由衷感叹:广州“整”水的同时还“整”出了如画的风景。“城市有水就有灵气,河涌有水才会好看。‘三涌’补水工程的经验做法可在其他区河涌整治中结合实际加以推广”,张广宁说。
黄埔区庙头涌整治工程是一项集防洪(潮)、排涝、通航、景观、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看到庙头涌水量充裕、水位较高,且与旁边南海神庙前大面积的人工湖相连随时可以补水,张广宁指出,“就是要保持这样的水位,河涌才有看头。这种抬高水位的做法值得其他各区借鉴。”庙头涌整治注重与历史文化发掘、旧村改造整饰相结合,形成了鱼珠广场、亲水平台、风雨轩、涵玉台等13个沿河节点景观,充分展现庙头村水乡古韵。在涌口的大榕树下,张广宁上前与几位正在树下纳凉的老年村民一一握手问好。“您觉得村里的环境怎么样?”张广宁亲切地问其中一位老人,“好,非常之好!”老人竖起大拇指。张广宁笑着说:“是啊,水靓了,环境也靓了,人的心情也会变靓”。一番话引得在场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荔湾区驷马涌调水补水工程正进行最后的冲刺,本月29日可实现通水,届时,珠江水将被引入驷马涌。一位热心的老伯见到张广宁和万庆良在此调研,主动走上前向书记、市长了解家门口这条河涌的整治情况,并提出建议。张广宁耐心地向老伯介绍了有关整治方案,并说道:“水环境整治关乎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是广州的民生一号工程,市民都来关心河涌整治、保护河涌,这是好事,也是幸事。”
打响“生态水城”的品牌
“广州伴珠江而生,六脉皆通海,广州的河涌资源得天独厚,仅市中心城区就有河涌231条,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水城’”,张广宁在调研期间,指着一幅广州水系图感慨地说,“广州城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盛、以水为荣。我们治理河涌,不仅是要让河涌告别黑臭,还要让河涌美起来。要按照‘涌涌有景’、‘一涌多景’的建设思路,展现‘岭南水乡’特色,打响‘生态水城’的品牌。”
在海珠区马涌,听闻经过1年多的整治,昔日黑臭的石榴岗河彻底变了样,成为海珠的示范性河涌,张广宁决定临时增加行程,直奔石榴岗河。泛舟于河涌之上,清风拂面,只见水面波光粼粼,两岸芳草萋萋,码头古香古色,栈道依水蜿蜒,让人恍若置身于杭州西湖胜境。“不走这一趟,不知道这里的河水有多清,景色有多美,看到这么好的水,我都想跳下去游泳”,走下船的张广宁高兴地说。石榴岗涌整治成今日这样的效果是很多人不敢想象的。附近居民都知道,整治前的石榴岗涌沿岸有不少工厂和养殖场的污水直排河道,腥臭味满天飘,对着河涌的窗户,365天中360天不能开。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整治后的石榴岗涌,涌水透明度41,溶解氧3.3,远远高于市要求的“不黑不臭”标准(透明度25,溶解氧1.5)。
这是张广宁近期第三次来到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工程现场。该工程属于新增的治水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受前期台风、雨水天气影响,预计要到10月15日完工。见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张广宁强调,荔枝湾涌以及驷马涌作为城区内的重要景观河涌,务必加快进度、抓紧施工,保证在预定时间节点前竣工。万庆良提出,建成后的荔枝湾涌要“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古韵。
不仅城区要治水,农村也要治水
流经增城小楼镇的二龙河以前周边环境较差,不仅水质受到污染,河堤也破破烂烂,经过大力清查沿岸养殖场和工矿企业污染源,组建保洁队伍实行常态化清理垃圾杂物,利用上游水库补水,在下游筑坝提高水位,如今水清、堤美、岸绿,周边农田万顷,生机盎然。张广宁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田园风光。不仅穿城而过的河涌要治水,农村的污水治理我们也不能放松。二龙河就是农村治水的样板。”
从化市流溪河畔的一处公共篮球场依水而建、绿荫环绕,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都有市民在此打球,给张广宁留下深刻印象。他指出,亚运之后,在继续推进河涌治理的过程中,靠近居民社区的河涌沿岸,除了进行绿化美化外,还可以考虑借鉴东濠涌、流溪河的整治经验,适当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让市民在赏心悦目的亲水环境中锻炼健身,市民有这个需求,也应该享受这份治水带来的好处。”
在水环境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向着根本性好转的目标迈进
张广宁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治水取得的成效。他指出,这些年来尤其是2008年底以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提出的亚运前实现“水更清”的目标要求,全面系统开展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把治水作为民生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打响了广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治水战役。一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污水治理为主,调水补水为辅,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城乡统筹,全市治污”的思路,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奋勇拼搏、攻坚克难,以超常规的方式推进治水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全市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对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治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大变”和“五个更”(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美、城更靓)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信心和决心,为成功举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广宁强调,这次集中治水战役已接近尾声,绝大部分工程已经完成,但绝不意味着治水工作可以一劳永逸。接下来,广州治水之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治水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将治水工作推向深入,努力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兑现市委、市政府向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要认真抓好工程收尾和查漏补缺工作,兑现9月30日基本完工的承诺;对部分新增加的工程,也要确保在10月20日前全部完工。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加大违法排污查处力度,推进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巩固水环境整治效果常态化。
张广宁强调,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谋划亚运后治水工作。具体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实现水环境根本性好转的目标,实现“100%截污、污水处理全覆盖”的目标要求。二是突出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实现雨污分流规划控制。三是突出治水的科学化,加强应用新型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实施河涌的生态修复工程,促进水环境功能达标。四是突出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水文化”环境,挖掘和保留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恢复水环境自然风貌,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
万庆良指出,从2008年底开始,各级各部门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全力以赴抓落实,581项治水工程基本完成,使广州市污水处理能力、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大提升、河涌水质变清变靓、城市环境发生显著改善,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通过治水,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实践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当前开展的治水工程必将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治水是个长期性、历史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继续举全市之力打攻坚战、歼灭战。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全力以赴抓好治水工程收尾工作,确保9月30日前完成;二是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做好项目决算、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工作;四是对新增加的工程或因为台风影响工期的工程项目,必须加快进度,确保在10月20日前全部完成;五是谋划好明年乃至今后5年的治水工作,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六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群众看到治水成果,更加理解和支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