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城市与水系不能和谐共存?

更新时间:2010-10-29 11: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楚惠萍 阅读:769 网友评论0

河流回归自然之美有多重要?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清代一位历史学家即席创作的楹联,描写的是当时山东泉城济南的景色。而今天,这样城水和谐、生态优良的城市已经不多见了。举目望去,一些城市遍布高楼大厦,不要说半城水色,就是仅有的一点水体,也已经遭受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鱼戏莲叶间的动人美景早已芳踪难觅。

如果把一座城市看成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那么由护城河、流经城市的河流和城市湿地等组成的城市水系就犹如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它不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滋养着一方人民,让城市充满勃勃生机,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我国许多地方大干快上,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水系却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这些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镇人口增加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激增,而一些市民的环境意识不强,随意往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使不少城市水体遭受严重污染,一些小水泡甚至沦为垃圾填埋场。在一些曾经以水景闻名的江南水乡,桨声灯影里的温暖与浪漫已被污臭浑浊所代替,千百年来的水乡美景如今消逝难觅。

二是在治理河岸护堤时,不少城市都采取垂直型护壁堤围的形式,或者不合理地种植护堤植被,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城市内的河道或者护城河的河床砌上水泥后,短期内确实水清见底,但是用不了多久,河流就因为失去了天然生态水的更新以及自净功能而变成一河死水。天长日久,河水发臭、浑浊,不但不能给城市带来益处,反而变成了城市的一大污染源。

三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有的护城河或者其他城市蓄水地被过量取水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河道干涸,水体消失。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湿地正面临着大幅减少的严峻挑战。有数据显示,1992年~2001年,北京海淀地区近90%的湿地消失,而且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仅城市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的生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就水的本身来说,其自然属性远远大于人们附加在其上的观赏属性。由于水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对城市生态的平衡、改善和净化功能才应该是我们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关注和着力保护的。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水系,水与城市又如何和谐发展?

笔者认为,一个和谐的城市水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清。清清碧水不但是城市美观和观赏的需要,也是水体的生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要想让城市的水重回清澈,首先要加大治污力度,完善城市内尤其是水体两岸的治污设施并确保这些设施能够正常稳定运行。同时还要加大新的治污技术的研发力度,寻求最快捷有效的净水方略。其次要通过广泛、全面、深入的环保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素质,防止居民乱倾乱倒垃圾,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保障河流水体清洁。

活。只有有了生命的水才是真正的城市血液。要让水活起来,就必须摒弃那些面子工程和不合理的景观设置,破除旧有的治理思路,彻底拆除为了美观而砌成的水泥河道和堤坝,让水回归自然,让水生生物重回水中,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人与水的交流和水与城市的自然交流。

畅。如果把水比喻成城市的血液,那么遍布城市地下的各种排水管道和沟渠就可以算是城市的“血管”了。然而,今年7月的一场暴雨大考却暴露出了当今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设计的不合理——“水淹某城”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你挡了水的路,水就占你的路”。因此,要科学、谨慎地分析各地的地形、地质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设高效、实用的排水管网系统,使城市水系能够自由顺畅地流动和循环。

利。要探索城市水系利用的科学模式,合理利用城市水系,使水体在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又要通过工程手段对水体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使其能够长久地与城市和谐发展下去。

要想让城市水系清、活、畅、利,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将城市水系的规划和保护纳入正轨。主管部门可根据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研究制定出城市水环境的各项指标体系,以便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参考。根据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扩大城区水面积和水体体积,充分发挥水体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世博会正是意识到了水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因此特地选取了鹿特丹水广场循环、伊兹密尔沟渠再造和成都活水公园等几个经典城市实践案例,作为水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典范。选取这些典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更重要的是在于借鉴。更美好的城市未来不能仅有几个城市标本,希望更多的城市能从这些案例中挖掘出有益于自己城市水环境发展的经验,让更多的城市像这些案例一样,重拾城水和谐的美好。

1 洪资源怎么用?

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然而每年的雨洪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利用,白白流失。尤其是在汛期,城市内涝的场景更是不断上演。该如何采取措施,将汛期的雨水资源化利用?

鹿特丹案例

暴雨来袭,雨水淤积道路,让很多城市居民深受其苦。但是在荷兰鹿特丹,人们却不必为此而苦恼。

记者近日在上海世博城市实践案例区荷兰鹿特丹案例馆有了一次亲身体验: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久就传来了电闪雷鸣的声音,接着暴雨从天而降。荷兰鹿特丹案例馆内的“人工云”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在短短几分钟就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暴雨环境。但让人们惊奇的是,暴雨过后,地面却没有雨水淤积。

鹿特丹案例馆负责人柯伊玲向记者介绍说,雨水之所以落到地面很快就被排出去,得益于“水广场”的精妙设计。所谓“水广场”是由几个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通过弯弯曲曲的沟渠相连。这一“水广场”今年才刚刚在鹿特丹建成,但是却深受当地人们喜欢。

鹿特丹案例馆的工作人员刘天瑶告诉记者,案例馆的“水广场”是按照1:10的比例设计的。在鹿特丹当地,平时,“水广场”就是人们健身的场所,人们可以在那里踢球、溜冰,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但是一旦暴雨来袭,这里就成了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系统,所有的水池就像一张循环往复的网,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雨量小时水又会回到大水池中去,既不会加重现存的排水系统负担,而且还可以做到雨水回用。

刘天瑶说,在一年的大多数时候,“水广场”都处于干燥状态,就像普通广场一样,只是在有大雨的季节“水广场”才会被注满水。当遇到强降雨时,“水广场”会被关闭,形成一个蓄水池。

除了“水广场”,记者还注意到,在雨水利用方面,鹿特丹还特别注重屋顶的绿化。他们在楼房的屋顶上种些吸水能力强的植物,暴雨来临时既可以吸收雨水,又能保护屋顶。通过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巧妙结合,在解决洪水围城难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

2 污水怎样变清流?

污水集中排放导致河流污染是很多城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难题。有一句俗语这样形容河流的变迁: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面对污浊的河流,该怎么办?

伊兹密尔案例

进入土耳其伊兹密尔案例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达9.5米、宽5.7米的透明玻璃地面,上面分布了伊兹密尔市完整的卫星图片,利用灯光、小模型生动展示了大海峡工程的轨道和站点分布——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环绕一个复杂管网。污水通过管线流向泵站,再排放到污水处理站,最终成为净水,流向爱琴海。

这一案例向参观者展示了伊兹密尔供水和污水管理总局如何通过实施大通道工程的一系列综合治理,重建伊兹密尔湾自然生态环境的情景。

伊兹密尔案例馆馆长助理高先生告诉记者,伊兹密尔位于狭长的伊兹密尔海湾四周,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出口港口之一。过去由于伊兹密尔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都是通过下水道和小溪排放到伊兹密尔海湾,导致海湾环境受到极大污染,尤其是海湾内部区域污染问题急剧恶化,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挑战。土耳其国家水利总局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伊兹密尔大型污水排放工程。

经过20多年管道改造,目前伊兹密尔的下水道网络总长度达到4100多公里,支线收集管线达100多公里。居民区与工业区的所有污水通过密布全城的管道流入42公里长的干线下水道,最后被汇总到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经过多次过滤和生物净化技术处理后排入大海。

高先生介绍说,经过治理,伊兹密尔海湾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当地的旅游业也开始繁荣起来,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游玩。而且在环境改善之后,伊兹密尔市依然非常注重对污水的处理。

他说,伊兹密尔案例馆除了向人们展示其通过先进的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环境外,还想告诉人们的是:城市建设布局要及早规划、科学规划,否则等城市定型之后再去改造,不仅难度增加,还将增加市政建设成本。

3 水系如何活起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而,现实中许多河流由于过多的人工痕迹而逐渐丧失了活力。如何依靠生态治理措施,还原河流的自然生态之貌?

成都案例

就在很多城市为河流受到污染、水质变坏影响周边环境发愁时,成都市不仅把污水变清流,而且将其变成了市区中一道美丽的景观。

在本届世博会城市案例最佳实践区,成都市按1∶10的比例还原了成都的活水公园。

成都案例馆的工作人员鞠笑介绍说,成都“活水公园”的建造起源于成都府南河治理项目。昔日“濯锦清江万里流”的府南河,因污染严重被市民称为“腐烂河”,经综合整治后,府南河由浊变清,由死变活。

鞠笑说,活水公园的平面构图像是一条游动的鱼,寓意鱼水难分,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公园的“鱼头”部位被设计成堆土高坡,在高坡上建有太阳神鸟广场,设有各种生物图案及环境教育小品和艺术雕塑——这看似富有人文气息的广场地下其实挖有厌氧化处理沉淀池,是收集污水和进行初步处理的地方。随后,通过高坡的自然落差,被初步处理过的污水流入“鱼身”部分,这里有鱼鳞一般的植物床和养鱼塘,是最重要的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流水通过植物、鱼类的吸收转化,达到了净化目的。最后的“鱼尾”部分是一个亲水空间,清洁的水通过臭氧氧化塔进行消毒处理后经卵石铺地的小溪流入此地。这里设置了互动感应喷泉,给游客的观赏过程增加了不少乐趣。

鞠笑告诉记者,自从世博会开幕以来,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甚至许多人反反复复地询问整个案例的构成和治水原理,希望能把这一技术带到自己的家乡去。

4 工业疮伤究竟怎么治愈?

在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煤炭采掘带来的采空区塌陷造成的种种危害日益凸显。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治疗工业疮疤恢复美丽景观?

唐山南湖案例

10月26日,河北省唐山南湖案例馆在城市未来馆3楼报告厅正式开馆,在世博会即将闭幕的这一周里,这个以南湖生态城为代表的唐山采煤区生态治理案例,将向世界展示唐山人如何将一块采煤区进行开发利用,进而建设成为一个城市中的绿色大“氧吧”,成为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典范。

据悉,南湖曾经是开滦采煤沉降区,由于百余年的煤炭开采,致使这一带出现大面积地表下沉,塌陷区面积达1800多公顷。

2008年,唐山市提出了“打造南湖生态城”的战略构想,整合采煤塌陷地及其周边地区,建设了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而南湖公园就是唐山市南湖生态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过对采煤沉降区部分水域周边的粉煤灰池、煤矸石场及周边废弃地进行挖掘,形成了一个以利用城市中水为主、水域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南湖,相当于再造了两个杭州西湖。

公园内还引入各类昆虫、鸟类等动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湖面上大面积引种的蒲草、芦苇等,为各类水生野禽提供了栖息空间。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采煤沉陷地变成了美丽的中央生态公园。

相关链接 

让河流回归自然

对河流盲目地进行硬质护坡等人工改造,且不说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单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不值得提倡。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等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所谓“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

德国的莱茵河,1993年和1995年曾经发生两次洪灾,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损失估计达几十亿欧元。分析洪灾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莱茵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正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削减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从1991年,日本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这一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实践表明,这项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

可以说,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对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其实,拆衬砌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衬砌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已成为河堤建设在国际上发展的趋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城市与水系不能和谐共存?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