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预警不是独角戏
北京市日前公布《北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蓝黄橙红4色预警。预案明确了政府部门要做的工作,包括发布信息、封锁现场、消除污染、转移群众等,但却没有政府培训公众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的内容。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很大的缺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环境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应对突如其来的污染事故,政府迅速出击非常必要。制定应急预案是快速反应机制的计划准备,如果缺乏预案,政府可能就会在临阵时手忙脚乱。大量事实也说明,政府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只唱独角戏是被动的,需要与广大公众互动,得到群众积极配合和支持,这样工作效率和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而现实的困境是,老百姓对突然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脆弱,很多人不知道怎样躲避污染事故,缺乏应对技巧,大灾临头时往往乱作一团,自然谈不上有意识地主动配合政府紧急处置。
困境之因是如今突发环境事件越来越复杂,污染“名堂经”越来越多。比如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酿成的夺命污染,很多群众压根儿就不懂,更谈不上有效防范。前几天北方某市发生一起毒气泄漏事件,造成18人中毒,原因就是废品收购站在拆割两只废旧钢瓶时毒气外泄。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种剧毒性的光气。那么,什么是光气?又有几个老百姓听说过呢。
有鉴于此,政府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应坚持预防与救灾双管齐下,做到政府应急与群众应急互动配合。预防应包括对公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应对突发环境污染的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这应该被写入应急预案中,并作为政府一项常规性的防灾减灾任务,列入政府部门公共安全工作考核。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把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常规化、普及化,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教会公民掌握防范突发水污染、空气污染、化学污染等必要的常识和技能;二是根据城市特点因地制宜适时组织模拟事故演练,让市民在实战中锤炼成熟的“灾难心理”和自救能力,沉稳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