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5年增逾2成
截至12月27日,今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累计达到282天,提前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今年73%的“蓝天目标”。而2005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为234天。“十一五”期间,北京实行硬措施,打出组合拳,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都比2005年增长20%以上,首都碧空常在、空气常新。
5年来,北京深入开展燃煤污染防治,清洁能源使用量大幅增加。2009年,全市天然气用量达到69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37亿立方米。城市核心区、文保区的平房“煤改电”工程,让16万户居民告别“小煤炉”。2500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400多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脱硫除尘治理,远郊区县城镇30座大型集中供热中心代替小型燃煤锅炉房。这些措施共削减燃煤280万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硫、粉尘排放2.2万吨、0.75万吨。
“十一五”期间,北京在机动车年均增长15%以上的情况下,大气环境中与机动车排放污染关系密切的污染物浓度升高的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得益于率先实行一系列控制机动车污染的举措。2008年3月,北京在国内率先实施国IV机动车排放标准,9年时间实现“从国I跨越到国IV”。与此相适应,2008年初,北京在全国率先全面供应国IV标准车用燃油,仅此一项,就让全部在用机动车排放减少15%至20%。
与此同时,北京以鼓励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的“黄标车”。2009年至2010年,2年淘汰“黄标车”已超过15万辆,每天约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313.5吨。同时,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使机动车排放静态和动态管理有机结合。
北京还不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相继关停了一批重污染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4台燃煤小火电机组和燃重油机组相继关停,4座低排放的燃气电厂和装机容量为6.45万千瓦的延庆官厅风能电厂建成并投入运行。首钢在2008年压缩400万吨钢铁产能基础上,今年底在京的冶炼及热轧工艺将全面停产。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或搬迁,仅北京焦化厂停产每年就减少烧煤约300万吨。累计300家“三高”企业停产退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四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第三产业北京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69.6%提高到2009年的75.8%。
5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绿色施工”,针对城市建设规模大、扬尘污染突出等问题,制定实施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加强对物料生产、运输和基建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并在城区推行道路机扫、吸尘、保洁一体化作业,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在郊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生物覆盖,开展秸秆禁烧检查,控制农业大气污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