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公布PM2.5数值 各地可自己决定
PM2.5(可入肺颗粒物)与PM10(可吸入颗粒物),这两个此前不被人熟知的词最近一直被许多人提及。北京的雾霾天气以及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让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空气质量变化变得敏感。
有些地区表示,监测PM2.5技术上没有问题,本月初,环保部也对PM2.5微粒测定标准作出规范,并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强制监测指标。有网友质疑,“PM2.5对人体伤害很大,既然能监测为什么不公布?我们到底还要等多久?”环保部科技司昨日回复记者称,对此近期将有一个说法。而针对比对数据一事,美国大使馆回应称,欢迎交流。 何时会公布PM2.5的监测值?监测PM2.5还有哪些障碍?国外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向国家环保部及环保专家进行求证。
环保部
公布PM2.5数值
各地可自己决定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就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而近年来被公认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PM2.5尚未纳入。环保部11月1日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标准进行了规范,但环保部近期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中,并未将PM2.5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昨天,环保部科技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近期环保部将对标准进行第二次征求意见,将尽快实施该标准。时间上无法确切地说明,但是全国一些城市还不具备监测能力。像北京已经具备了对于PM2.5的监测能力,各地可以根据自己污染的情况进行治理甚至制定自己的标准。
“法定必须公布PM10的数据,但是至于PM2.5的数值,想不想公布各地可以自己决定。”
“极端的气象出现后,污染就会很严重,但是不是常态的。公布空气质量测量标准只是一个参考,解决问题必须要治理。”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有关环境治理的标准超过1300项。因为投入很大,而经济财力有限,这些项目中不能保证所有标准都已经执行。
“相关部门也会优先关注对人体健康损害大的污染,会尽快地解决问题。对于监测和公布PM2.5的数值,我们近期会有说法。在正在制定的监测标准中,也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了。下一步的公布和治理,大家会较快地看到。”
环保专家
美国从研究PM2.5到监测公布用了20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邱兴华在翻阅大量资料后发现,美国环保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成立,在七十年代中就颁布了空气质量基准的文件,列入了六类常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大气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直到现在,所针对的主要污染物也就是这六类。
邱兴华认为,在制定一项基准或是标准之前要进行长期观测,有了观测资料后,还要对污染物对人体有多大的影响进行评价,同时在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时,还要结合数值对经济及社会产生的影响。真正地做出一个科学的数据分析,可能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如果想救急,也可以参考别人曾经做过的数据,但是所得到的数值在科学性上或有所偏移。“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PM2.5,直到1997年才列入监测标准进行公布,其中用了20年左右。数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开始时污染比较严重,数值可以相对宽,治理一段时间后,环境好转再将数值重新修订调节,将数值范围缩小。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在1997年公布一个PM2.5的标准数值,2006年做了重新修订的原因。”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希望,我国能够尽快地执行PM2.5,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一些指标应该是以人的健康为基础的标准、指标和体系。
“之所以要对颗粒物进行监测,是因为它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邱兴华认为,必须要有对空气污染物的长期监测,以及人体健康监测的长期数据,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在某种浓度的污染物对人体有多大影响,进而制订计划把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中。
北京PM2.5的来源需要详细解析
邱兴华最近一直在调研美国空气质量监测,他发现针对PM2.5和PM10,在大都市统计区中,固定监测站点的最小数量由人口和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所决定。“美国PM2.5的监测站要比PM10的监测站多一倍左右。PM2.5是他们主要监测的目标污染物。比如在波士顿地区,监测PM10的有6个监测站,监测PM2.5有12个监测站。”
“最开始监测颗粒时关注的是总悬浮颗粒物,但是后来发现总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很大,很难进入人体,这样就对人体几乎没有太大影响。后来监测的重点变成PM10,也就是能够被人体吸入的颗粒物。
但进一步研究发现,PM10在鼻腔会沉积下来,这样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小。还有一部分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的肺部。”邱兴华以北京为例解释说,超过PM10的粗粒子天然来源多是沙尘暴、地面扬尘以及花粉、工业的排放等;PM2.5的细粒子,主要来源于燃烧源,也可能是燃烧源排出的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贡献非常大,在颗粒物中占大头儿。比如汽车尾气排放时,由气态变成颗粒态,最初粒径很小,远远小于2.5微米,在一段时间后互相之间碰并后,体积增大,形成PM2.5。
可以说,粒子直径越小,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大。“有研究者正在试图做颗粒物的来源解析,我目前还不了解研究结果。这个数值很重要,因为数值会直接指导我们应该怎样用不同的手段去控制不同的污染颗粒物。”
北京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北京奥运时,北京市粗略统计过PM10的颗粒源头,统计结果为约25%来自汽车尾气、25%来自扬尘、25%来自燃煤污染、25%来自工业粉尘。
2004年到2006年期间,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授潘小川在北大校园里设置了数个观测点,他发现当这些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附近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急诊患者数量也会有所增加。潘小川认为,PM2.5吸附大气中一些毒性物质,进入到呼吸道以后,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效应,危害比较大。
美国大使馆
使用美国格林泰尔产品
连续监测微粒
“我们有一个监视器放在大使馆的屋顶。”前天,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包日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使用美国格林泰尔生产的BAM-1020连续监测微粒。
记者通过查询了解到,该机器采用美国环保局联邦PM10和PM2.5监测的等效方法,自动测量和记录空降颗粒物浓度水平(单位是毫克或微克每立方米),美国环保局指定为联邦等效方法(FEM),连续可吸入颗粒物微粒监测。
邱兴华认为,美国大使馆的监测设备属于专业水平,但是专业的监测设备也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监测和维护。
包日强认为,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使用的空气质量监测、索引是不同的措施。这使得整体的评级有所不同。美国驻华使馆的信息是基于美国的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北京指数是基于中国PM10的空气质量标准。此外,美国驻华大使馆监测空气质量的措施只在一个位置,而中国政府的措施是在多个地点监测。
“使馆监测的是PM2.5。据我们所知,中国是监测颗粒较大的PM10。”包日强说。PM2.5数据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粒子是不可直接比较的,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大小的颗粒。然而,这两种类型的粒子都存在健康风险。
对此,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PM10的监测就已经包含了PM2.5,目前的空气治理的主要对象是PM10,同时也对PM2.5进行综合治理,治理上有先有后,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进行的,美国也是在近年来才开始公布PM2.5的监测结果。治理的措施包括给加油站的加油枪加装废气回收装置,吸走油箱中的废气,对餐馆产生的油烟进行处理等,因为这些都是产生PM2.5的来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