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治理:推进河西可持续发展
经过坚持不懈治理,高台县境内许多盐碱地转化为各类湿地,成为候鸟理想的栖息场所。
肃北县采取措施改良盐碱地,同时种植各种耐盐碱作物,成效明显。
甘州区境内的许多盐碱地转化为国家湿地公园。
民勤县许多土壤盐碱化后,沙化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春天黄水汪汪,夏天白碱茫茫,风吹白土扬,张口吃碱粒”。这是河西及沿黄灌区群众对盐碱地的形象说法。
目前,全省盐碱地近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其中盐碱耕地达483万亩,每年粮食减产超过1亿公斤。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地荒漠化、进而沙漠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治理盐碱地,对河西及沿黄灌区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秋日,记者在临泽县看到,新华农场、临泽农场和鸭暖乡一带的滩涂,看似水乡泽国,却不是良田沃野,水汪汪的地里稀稀拉拉长着低矮的杂草。
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烧死”庄稼弃耕撂荒
“雨下到盐碱地里渗不下去,由于盐分太高,羊都不喝。一到冬天,这里就变成硬邦邦的板结荒地,地里泛出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盐碱粒。这里种不成庄稼,种上庄稼就被‘烧死’了。以前种点麦子,但产量越来越低,最后就变成撂荒地了。”鸭暖乡张庄村村民陈军告诉记者。
靖远县刘川乡,这里原本亩产小麦100公斤左右,自1983年上马刘川上水工程引进黄河水灌溉后,瘠薄的土地变成亩产达300多公斤小麦的肥田。经过20多年的大水漫灌,再加上农药化肥,“盐随水来”,这里的土壤盐碱化日趋加重,最严重的是南川村的500多亩耕地,由于地处洼地,积满盐碱水,于2007年全部弃耕,周围苗圃里的杨柳枯死、寸草不生。
据省政府研究室和省农牧厅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省盐碱地达2121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敦煌、民勤、金塔、甘州、古浪等16个县市区及甘肃农垦所属农场,其中酒泉市盐碱地面积最大,达1131万亩;全省盐碱耕地达483万亩,其中肃北、阿克塞两个县所有耕地都是盐碱地。
“盐碱地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多年来盐碱化形成的荒滩地;一类是由于上马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引起耕地次生盐碱化;另一类是被开垦发展农、渔、林、草等产业,目前正在使用或撂荒未超过3年的盐碱耕地。”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站长崔增团忧心忡忡地说,盐碱地上的盐碱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最终会导致植物死亡,植被消退,从而使地表温度增高,地下水蒸发加速,土壤沙化加剧,严重地区甚至成为沙尘暴之源。土壤盐碱化后,又会向着荒漠化演变,最后发展为沙漠化。
治理盐碱地的困惑:
上游排碱下游泛碱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盐碱地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半干旱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省,河西及沿黄灌区盐碱地面积大,范围广,土壤含盐量又高低不一,给整个盐碱地改良带来难度。如何治理盐碱地,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西及沿黄灌区广大干部群众,就积极探索治理盐碱地的方法。
记者在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采访时看到,曾经大水漫灌的3000多亩良田如今成为盐碱地。村旁有五六条排碱沟,作为毛、斗渠的延伸渠,均长约1公里,三四米深,浊黄而辛辣的碱水缓慢流淌。“1公里长的排碱沟能改善150亩至200亩的农田,但盐碱水容易把水泥制件腐蚀,造成淤塞,需要每年清淤挖沟。”村支书盛万勤说。
光秃秃的盐碱地上,泛起厚厚的一层结晶,走上去嘎嘎作响,在太阳照射下闪着银光。这些有明显盐斑的盐碱地,俗称“盐窟窿”。“这些盐碱含量高的地块,我们采取灌溉洗盐技术,浇透秋冬水和春水,秋冬灌压碱,春灌泡碱,每年进行数次强水头冲洗,每亩每次进水量约150立方米,以控制土壤返盐。”盛万勤介绍。
据了解,这种被俄罗斯、南非、加拿大及我国广泛采用的挖排碱沟,以及相关的灌溉洗盐等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排碱效果。然而,由于投资较大、费工费力、维护成本高,占用大量土地,效果并不很理想。
“这些工程措施往往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实际上,仅仅是将土壤里的盐碱从海拔高处转移到海拔低处,上游的这块盐碱地治理好了,下游的另一块好的耕地又泛上来盐碱,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根治盐碱。”崔增团说。
盐碱地改良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由于我省缺乏盐碱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系统开发利用方案,加上农民个人投资有限,使各种先进的综合治理技术难以应用。目前改良盐碱地仍处于群众自发阶段,而且仅依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排碱沟及成本较低的农艺、生物措施简单治理,治理改良速度缓慢,稳定性差,导致在河西盐碱地集中地区随处可见零星开发、随种随弃的现象。
根治盐碱地的曙光:
综合技术模式开始应用
土壤盐碱化,给河西及沿黄灌区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甘肃省各方面寻求根治盐碱地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在瓜州县广至乡,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和当地农技部门,在21亩耕地上进行了为期3年的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主要是采取了标本兼治的工程、农艺、生物和化学改良等综合措施。”瓜州县农牧局副局长、县农技中心主任朱长征介绍,如机械深翻、冬灌,改善土壤结构,熟化土壤;施炉渣,让土壤疏松;施羊粪、牛粪等有机肥,提高肥力;采用地膜覆盖穴播技术,抑盐阻盐;施土壤调理剂,中和盐碱;种植甜菜、棉花、油葵、玉米、牧草等耐盐碱作物等。该乡岷县村村民王虎喜欣慰地说:“以前耕地盐碱板结,风起尘扬,种不成庄稼,经过改良,今年亩产籽棉284公斤,亩收入2052元”。
退休干部崔世源在临泽县马营滩扎根14年,在国内首创土壤透析治理盐碱技术。他通过开凿透析水井,抽取地下水,反复用淡水对表土进行循环浸灌透析,使盐碱层降解下渗,人为控制在耕作层以下,使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变成风清地绿的良田,植被覆盖度从20%增至80%以上,新增耕地1300亩。
兰州大学在临泽草地生态实验站种植绿肥苜蓿显示:土壤盐分在开垦种植后显著下降,苜蓿地的降盐效果优于农田地。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盐含量递减,种植苜蓿3年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8年生苜蓿地和25年生苜蓿地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治理盐碱地4095亩,其中由重度改良为中度的盐碱地500亩,中度改良为轻度的盐碱地1595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0.96吨,平均亩增产178.5公斤。
据悉,我省已探索总结出有机无机结合治理盐碱模式、水盐肥平衡改良模式、种植绿肥-粮草轮作模式、铺砂压碱-秸秆还田培肥改良模式、调整结构生物改良模式等,累计治理盐碱地192.8万亩,新增粮食24.23万吨。今年在农业部、财政部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下,将在河西及沿黄灌区8个县区试点、示范改良16万亩盐碱地。
治理盐碱地,任重而道远。这项区域性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多个部门进行综合治理,需要多元化资金投入,需要对今后上马的中小型水利工程配套排水系统、杜绝耕地次生盐碱化,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将盐渍斑斑的盐碱地变成绿色覆盖的沃土良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