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污染企业“腾笼换鸟”有高招
“火车牌”电池,国产大品牌,历史悠久。然而,在保持品牌长盛不衰的路上,重庆市电池总厂的财富与光环却掩藏不了污染的层层阴霾。那时候的厂区寸草不生,到处弥漫着生产电池用到的二氧化锰、石墨等原材料的细微粉尘,周边百姓怨声载道。2004年4月,重庆市电池总厂启动环保搬迁,退出主城进驻区县,新厂区按照全新的标准规划建设,环保设施齐全,废水废气都实现达标排放。如今,厂区内鸟语花香,产效增量近三成。
“火车”开进区县,仅仅是重庆污染企业“挪活”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重庆曾经有207家这样的企业。而它们都有着相似的特征: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结构单一、产能有限、负担沉重……
为了还市民一个干净、安全的居住环境,重庆市决定将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全数迁离主城,迁进工业园区。然而,“腾笼换鸟”,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一个老企业,尚且技改都困难重重,何况是整体搬迁还不能搞异地复制?此外,要搬迁这些企业,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显然无从谈起,而全由政府出资,也绝难实现。
为解决搬迁资金问题,让企业愿意退出主城,重庆想出了让企业“退得出,稳得住,还能很快上正路”的高招。2002年,重庆政府出台政策,从返还部分税费、免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厂房建设配套费、返还企业排污费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支持企业搬迁。这样,企业减少了一大块动迁的前期成本,在职工诉求、居民意愿、企业发展的多方助推下,坚定了“只有搬迁才是唯一生路”的思想。
当然,上述费用的减免,对一个企业的异地重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此,重庆政府安排具有土地储备功能的渝富资产公司、城投公司和地产集团等三大市级平台公司,对搬迁企业的土地进行储备,提前支付企业资金以启动搬迁。也就是说,融资公司先期“借”钱给企业,让企业在原有厂区土地未能变现之前,用借来的钱先把厂房建起,进驻后,融资公司才通过融资变现予以归垫。
企业有了搬迁的积极性,且能够顺利实现异地重建,接下来就是要解决企业“搬活不搬死”的难题。如果企业一旦因为搬迁影响企业发展,诸如企业职工下岗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也将接踵而至。重庆政府为此再开“药方”:开辟工业园区,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在环保搬迁中做大做强。
2004年,位于江北区的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企业因此停产。此前,天原化工厂排放的污水,被市环保局形容是“滔滔污水,滚滚而下”。之后,天原环保搬迁到涪陵白涛化工园区,建成占地460多亩的花园式新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新天原化工厂与其他两家企业实现了完美“联姻”:生产化肥的重庆建峰化工厂给天原化工提供生产排放水、蒸汽,天原化工给又给重庆化医大众公司提供水合肼发泡剂,化医大众给天原化工提供含盐工艺水。三家企业间构成循环体系,省去了以往“天各一方”时高昂的物料运输成本。
类似的共生关系,在重庆茶园新区、西彭铝工业区等30个本市特色工业园区随处可见。而重钢、重啤等老牌企业,借搬迁之机实施技术改造,优化生产环节、提升产品结构,凝练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据了解,该市已完成环保搬迁的企业,目前综合平均年销售收入由搬迁前的1.2亿元增长到2.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08%,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提升。
系统的搬迁扶持政策,让这些曾经的污染大户一下子“脱胎换骨”。不仅减少了主城污染,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了市民身体健康,同时也对优化主城规划布局及工业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污染企业“退城入园”,第二产业减少了,第三产业增加了。企业完成搬迁后,其搬迁留置区域得到重新规划,商业区和住宅区规模扩大,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搬迁不仅完善了自身工业布局,还为城市发展优化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化解了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矛盾,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重庆市财政局企业处人士介绍说,重庆主城7个传统工业污染片区因企业搬迁腾挪出大片商业用地,建成了一批知名的新商业区,金融业集聚区。昔日人迹罕至的污染区,如今已成为商贾、企管、商贸等各界人士的汇聚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