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下水道”成中国城市病缩影

更新时间:2012-10-10 19: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阅读:790 网友评论0

7月21日,一场61年未遇的大暴雨让北京城遭遇严重内涝。其实,北京并非个案,在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赶不上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但,这也仅是一个表象原因。

尽管雨季已去,但大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引发我们反思。为探讨中国“下水道”存在的问题,人民网采访组特别策划了“十问下水道”系列深度报道,以北京“7·21”暴雨为切入点,多路记者分别走访北京、广州、海口、赣州、合肥、青岛等十余城市,剖析全国城市内涝现象及智慧做法,将“下水道”问题作为当今一种多发的城市病,为其把脉,寻其成因,并以期探寻解决之道。

一遇暴雨,再华丽的城市,都难逃城市内涝的狼狈命运,这似乎成为了中国城市的通病。

《人民日报》披露,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突发性的灾难,已经成为检验城市基础设施的评估师,而灾难前后的应对措施,也成为检验城市管理的试金石。

城市排水显然已经不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它是中国城市集体面对的现代性难题。城市排水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缺陷累积而成的系统危机。一个下水道,几乎是中国城市病的缩影。

“重地表,轻地下”,城市建设标准积弊

城市下水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俄罗斯道,地处高寒,降雨量少,城市下水道口径小埋藏浅;其二是西欧道,如伦敦、巴黎年均降雨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下水道宽阔可以行车。新中国地下管线的建设积弊,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在这一时期开始采用一整套以苏联为标准的定额指标,高寒少雨地区的城市设计标准,直接套用在疆域辽阔雨水充沛的中国城市上,自然为以后的内涝埋下了伏笔。

城市无节制扩张,破坏区域自然肌理

城市内涝问题,不仅仅源于排水管道,许多原因还出在城市本身。近年来中国的城市高速扩张,往往忽略了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之道。城市建设不断填埋挤占湖泊河道,改变了水系的自然格局。实际上,区域自然肌理比排水管网本身对城市内涝的影响要更大。

首先,城市湿地急速萎缩,城市蓄洪能力下降。城市外部湿地、河流、湖泊等水系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蓄洪作用。古人说:水满自溢。没有地方去,水自然会泛滥。调蓄系统是城市防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由城市水系的湖池河渠组成。在城外洪水困城,城内积水无法外排时,城市的蓄水能力对避免内涝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城市内部水系阻断,整体通行不畅。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内河水系被填埋,导致水系阻断,排水不畅。

曾经号称“百湖之市”的武汉,50年来近百个湖泊“人间蒸发”。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武汉中心城区湖泊数已由100多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近30年,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到8万余亩;目前,武汉的湖泊仍在继续被吞噬,湖面不经意地就变成地面,长出一栋栋楼盘。这样多的湖泊被填埋,武汉一到大雨就变身水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对河流湿地的过度开发,也是造成城市防洪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以北京为例,北京60%以上的河流湿地都在进行旅游开发,其中金海湖、拒马河、龙庆峡水库、野鸭湖、玉渡山水库开发强度过大,对水系自然环境的人工干预过多,破坏了生态环境。

北京“7·21”暴雨中,房山是重灾区,主要集中在拒马河峡谷的坡麓地带。拒马河峡谷有京西极佳的山水景观,如十渡、野三坡(涞源)等,但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及防洪因素考虑不足,旅游设施多沿河而建,严重影响了河流的行洪能力,在上游来水和当地山洪的夹击下必然损失惨重。

地面过度硬化导致地表径流剧增

对城市排涝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地下排水管网之外,还有就是地表径流。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绿化植被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硬质铺装,这使得雨水渗透能力大大降低。这种城市建设思维最早源于西方,但是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反思,认为硬化的地面是“死亡性地面”,会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和树木的生长。在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到2010年全德国城市大约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德国北部经常降雨的汉堡,很少见到城市路面积水,这与城市透水路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国内,这并未引起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关研究表明,一般绿地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沥青道路的话,一般在0.9左右。0.9的径流系数,就是说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20%。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一旦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就只有积在路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下水道”成中国城市病缩影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