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污染严重治污新政拳击何处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25%,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79%,已经大大超过工业污染,水质、土壤、农产品、人居环境皆受威胁。
来自环保部的最新污染源普查动态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48万吨、65万吨,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0倍,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25%,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79%。
这组数字让人惊心,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迫在眉睫。
近日,环保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以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行畜禽养殖污染分类管控,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源头控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等措施,重点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以及养殖总量大、污染负荷重、国家水污染防控重点流域和区域等。《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更大力度的治污新政拉开帷幕。
污染现状:水质、土壤、农产品、人居环境皆受威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肉类、蛋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畜禽养殖业也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猪、牛、家禽年末存栏量分别达到约4.6亿头、1亿头、53.5亿只,肉类产量连续22年居世界第一。养殖废弃物排放量由此也大幅增加,导致畜禽养殖成为污染大源,对区域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比如,在畜禽养殖大市湖南省常德市,实现畜牧业年产值190亿元的同时,每年也产生了千百万吨畜禽粪便,这些粪便有60%没有得到处理而直排水体、山体,成为农村水体、空气巨大的污染源。2012年6月,当地媒体报道说,桃源县陬市、架桥、盘塘、三阳等乡镇遍地林立的养鸡场,带来严重的鸡粪污染,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恶臭,昔日清澈的溪河,变成了酱紫色的河流,当地群众苦不堪言。一些养殖场老板甚至将鸡粪直接倾倒在沅水河里,直接污染了沅水,对常德市城区及下游地区上百万人民的饮水造成威胁。澧县一些生猪养殖场则带来猪粪污染,不仅污染空气,也污染水源,养猪场周围的河沟、堰塘的水都是黑色,而且这些污水渗到地下以后严重污染地下水源,猪粪尿直排农田,还破坏了土壤,造成附近农田减产或绝收。
又比如,在河南信阳南湾水库保护区,2012年8月,当地媒体发现,许多养殖场不仅没有进行废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而且将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到南湾库区上游河流,使得以前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一片乌黑,根本见不着底。村民们反映,他们不敢到河里洗衣服、洗澡,如果下河洗澡,身上就会痛痒不止。
类似触目惊心的养殖污染,在许多省份的养殖密集区域比比皆是。环保部和农业部发布的《规划》指出,畜禽养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成为部分地区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发生富营养化。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一方面,部分地区畜禽养殖量无序增加,废弃物排放量严重超过土地消纳能力,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另一方面,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铬、锌等物质,随着粪肥还田,长期过量累积,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间接造成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下降。此外,处理不当的畜禽养殖粪便还会造成农产品微生物污染,直接威胁食品安全。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部分农村地区人畜混居现象仍较普遍,畜禽粪便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极易孳生蚊蝇,影响村庄环境卫生状况。有关研究表明,年出栏量10万头的养猪场,污染半径可达4.5公里~5.0公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粉尘携带大量微生物,可引起口蹄疫、猪肺疫、大肠埃希氏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孢子等疫病的传播。
治污新政:重在整治、预防和管控
面对畜禽养殖的严重污染,国家对防治工作日益重视。早在2004年,国家就启动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2012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该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此次两部委颁发的治污“十二五”《规划》更是从整治、预防、管控、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划目标和任务。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状况基本摸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基本解决。
《规划》确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河南、内蒙古、湖南、四川、吉林、广东、安徽、江苏、湖北、江西、山西、云南等16个省(区)和其他省区的畜禽养殖大县(市、区);
《规划》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五大项,一是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政策和标准;二是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三是强化分区分类管理和源头控制;四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五是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
《规划》为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制定了时间表,2013年年前,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和区域范围内的县(市、区)要率先完成禁养区的划定,2015年年前,各地都要完成此项工作。
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具体管控,《规划》也提出了相关措施。比如,养殖场(小区)周边消纳土地充足的,采取堆沤、沼气处理、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将粪污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周边消纳土地不足的,要强化工程处理措施,散养密集区域要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养殖专业户要适度集约化经营,对于短期内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养殖户,通过建设小型沼气和堆肥设施等措施,实现粪便和污水就近资源化利用。
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方面,《规划》提出,要研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重点研发高效堆肥技术、废弃物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脱除技术、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等;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筛选和评估;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建立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
治污模式:各地积极探索中
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寻求治污之道,综合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干清粪”传统模式。养殖场实行“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原则,实现日产日清。
二是“猪(牛、鸡)―沼―果(竹、林、菜)”等传统生态治理模式。即在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提供给果树、林木和蔬菜等。该模式的使用时间比较长,推广也最为普遍。
三是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锯末、谷壳、稻糠、粉碎的秸秆等,为猪建一个生态床,然后利用微生物对猪粪尿就地发酵、分解、消化,猪栏不用清洗,垫料还可以当肥料使用。这种生态养猪法也已在多地推广。
四是“养治分离”模式。即由养殖户专门负责养殖,专业治污公司采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来运作。该模式较新,还在初建阶段。
此外,有的地方养殖场也通过建设“雨污分流”设施、集污池和畜禽粪便集中回收处理等方式,来治理养殖污染。
相关专家认为,以上种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传统的“干清粪”模式,只适合一些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而言,由于粪便排量大,必须结合其他排污设备才能达到更好的成效。而“猪—沼—果”模式一次性投入较高,对种植的植物也要有选择性。最新的“养治分离”模式,由于散户点多面广,专业治污公司要集中排污水,必须选择在水量充足、较大水域面积的地方进行。
专家们因此也提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引导,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大对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同时,以“土地置换,综合利用”的方式,集中规划养殖场建设,以朝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建议也恰好是《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所倡导的。未来三年,养殖污染治理将在国家强力政策推导下大规模展开,治理前景可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