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求解药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成治理产能过剩的重点。
产能过剩治理已有时日,为何治理却陷入“越淘汰越多”的困境?阻力来自哪里?又如何破解?对此,有分析机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国务院的这一指导意见,已经是中国政府年内第七度强调治理产能过剩相关工作了。
早在年初,工信部、发改委等12部委便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推进8大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在5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7月~9月,工信部公告了三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炼铁、炼钢、焦炭等19个行业;
再加上此次指导意见,以及传闻中很快出台的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今年中国政府对于治理产能过剩相关工作可谓落足了力。
中国政府对治理产能过剩工作的再三强调,表明这一风险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否则难以为继的地步。意见警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过剩产能为何越淘汰越多?
地方政府已成治理产能过剩重要阻力,但在对地方问责方面仍缺乏具体措施
不过,回顾中国政府过去10年治理产能过剩的历史发现,这项工作正陷入“越淘汰越多”的困境。今年8月,工信部部长苗圩坦言,“现在新增产能的速度,远远地大过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带来产能过剩问题。”
苗圩解释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职工安置、资产损失、债务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影响,是此项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使得新增产能远大于被淘汰掉的产能。对此,苗圩表示,正在和有关部门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产能过剩发展的调控力度。
从前述官方表态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治理产能过剩工作的重要阻力。随之而来的一个推论是,要想从根儿上治理产能过剩现象,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问责,同时大幅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准入。观察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在规范市场准入方面着墨颇多,土地、环保和能耗总量控制成为最主要的红线,以清理整顿违规产能。
但遗憾的是,在最为重要的对地方政府问责方面,意见只有寥寥数笔,以一句“认真执法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建立健全责任延伸制度”带过。在缺乏问责机制的情况下,治理产能过剩的规划做的再好,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真正把淘汰落到实处?
可借鉴北京经验,任务落实到部门、企业,考核结果将实行一票否决制
当前,受制于需求低迷,以及华北雾霾治理的严峻形势,意见中强调的调控行业产能整合推进可能将较此前易见效果。
不过,假若房地产持续回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钢铁、平板玻璃甚至造船业都会随之受益,进而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地方觊觎利税、利益还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产能调控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为保证治理过剩产能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恐怕还需要更加突出问责,强调由部门一把手负责,影响和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北京市日前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可以为治理产能过剩工作提供借鉴。行动计划将各项工作直接落实到部门,将细颗粒物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据悉,北京每年年初对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上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适时向社会公布,并实行“一票否决”——也只有在这种“一票否决”制的震慑下,才可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的威慑。
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如何权衡?
政策趋紧,相关过剩产业及产业集中度高的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
北京市能够出台严厉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其中之一的代价是要牺牲经济增长,彻底推进产业转型,调整产业布局。
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依然存在摇摆;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看似“虚晃一枪”,其实也体现了背后的利益权衡。
要指出的是,国务院这一轮加大治理产能过剩,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政策变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审批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上市融资政策等,都会趋于严厉,不仅相关过剩产业会感到痛苦,而此类产业集中度高的地方政府(如河北)也会比较难受。
国务院强化治理产能过剩显示了中国相关严重性,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要加强问责。对市场而言,随着此项整治行动的推进,将会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一系列领域带来影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