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散难识霾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启示录
1943年7月26日,二战期间,洛杉矶遭到攻击,不是来自敌国,而是来自国内的烟雾。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大量烟幕涌向市中心,市区能见度降到三个街区。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政府将矛头指向南加州燃气公司的阿里索街工厂,这里大量生产合成橡胶的丁二烯。在公众压力下,工厂被暂时关闭,但烟雾仍在继续,这也证明它并非罪魁祸首。
这一“气体攻击”打响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烟雾之战的第一枪,从禁止在后院焚烧垃圾到新配方汽油、从发明汽车催化转化器到零排放的电动汽车的发展,对抗空气污染不但激励了技术创新,并且引发激烈的政治斗争。如何控制空气污染成为公众争论的热点。
光化学烟雾充斥洛杉矶
其实,早在二战前,洛杉矶就饱受烟雾之苦。1903年,浓厚的工业烟尘使居民误以为日食。从1905年到1912年,洛杉矶市议会不断采取措施对抗浓密的烟雾排放。但自从1936年洛杉矶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在战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汽车数量也随之剧增,洛杉矶在20世纪40年代初有250万辆汽车,空气污染严重。根据气象记录,1939年至1943年,能见度一路极速下降。1943年10月,洛杉矶县议会成立烟雾和气体委员会,根据其调查结果,在1945年2月禁止排放大量烟雾,并且建立空气污染控制指导办公室;洛杉矶市在同年采取类似烟雾监管措施,其他45个市却很少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洛杉矶市民认为从工厂排放出的烟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1945年,他们将城市黑烟称为“烟雾”,尽管这种烟和雾的结合体在洛杉矶并不常见。但在洛杉矶空气污染控制区建立之初,没有人确切知道烟雾是什么及其形成原因,也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帕萨迪纳星报》发表县卫生官员斯沃图特的文章,认为烟雾有许多来源:冒着黑烟的机车头和柴油卡车、焚烧垃圾的后院焚烧炉和市垃圾场、燃烧废木材的锯木厂。斯沃图特甚至明确指出,该地区的环形山脉、相对停滞的风和大气温度快速下降才是南部地区烟雾的主要因素。
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阿里·J.哈根·斯密特对受烟雾损害的植物进行检测后认为,洛杉矶雾霾与美国东部城市的空气污染不同,那些地方主要是因为燃煤和重油产生的二氧化硫造成的。他还发现,尽管采取烟雾控制措施,但市民还是能在空气中闻到特殊的漂白剂味道,并忍受严重刺激的烟雾弥漫的日子。
臭氧迁移说:既得利益者的荒谬自辩
1946年,《洛杉矶时报》聘请雷蒙德·塔克对洛杉矶烟雾事件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随后,塔克在《纽约时报》刊登的相关文章中一再强调,那不仅仅是几个大烟囱的问题,而是大量失控因素导致这一问题,“应该针对所有行业、工厂及组织,只要产生污染的就该问责”。塔克给出具体建议,包括禁止在后院和垃圾场焚烧垃圾,以及举报冒烟的卡车。他还指出,环境部门的官员在治理烟雾时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法律支持。此外,他还指出,洛杉矶市所做的努力是孤立和脱节的,其他城市并未采取有效控制烟雾扩散的措施。塔克建议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全县范围的空气污染防治机构,并给予权力以批准和强化空气污染法规。
1947年,塔克的建议成为现实,尽管遭到石油公司和商会强烈反对。他们反对废除州法律赋予的“必要的”烟雾排放权力,并建立空气污染许可证制度。
在轮胎制造商发现洛杉矶地区的橡胶恶化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之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是空气污染。他们发现,橡胶在高浓度的烟雾中暴露七分钟就开始分解。
斯密特与他的助手布鲁内尔在南部地区炼油厂搜集空气样本。通过在实验室中分析其成分,并将它们合成人造的“哈根烟雾”。斯密特于1952年发表声明称,烟雾中的主要成分—臭氧,并非直接由排气管和烟囱排放出来,而是在空气中生成。在阳光照射下,炼油厂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与部分未经充分燃烧的氮氧化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这一发现是震撼性的。
商界领袖则认为,刺激性臭氧并非来自炼油厂和汽车,而是形成于太平洋表面的臭氧平流层,被海上的微风吹到洛杉矶地区。斯密特强调,被大气逆温层困住的烟雾会在地表面形成一个屏障,从而阻止臭氧降到平流层。1954年,斯坦福研究院指出,只在卡特琳娜岛有非常少量的臭氧,从而证明臭氧迁移说是荒谬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