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钉子户”何以能坚挺多年
更新时间:2014-07-23 06:59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兰州)
作者:
阅读:995
因多年持续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雾霾重要成分PM2.5的一种前体物),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日前收到环6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金额60万元。这是北京市大气类违法行为处罚中的“最大罚单”和首张“翻倍罚单”,也是这家污染“钉子户”2012年以来连续3年因同一违法行为被罚。(7月21日《经济参考报》)
几年前就上了环6部门重点监控名单,连续多次被环6执法部门处罚,但依然我行我素,缴完罚款,继续排污,人们在感叹这家公司牛气的同时,也不得不怀疑,这次处罚能否终结这家公司的排污行为?他们会不会依然是缴
罚款完事?环6部门虽然收了罚款,但广大居民是否还得继续呼吸被VOCs污染的空气?
人们的担忧不仅缘于这家公司三年来一贯的做法,更因为类似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一直存在着。2014年6月份,环境6护部开出了史上最大罚单,19家企业因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被罚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我国五大电力集团都有下属子公司上榜。事实上,涉案企业并非首次遭罚,五大电力集团就曾因脱硫问题被公开处罚过,但他们依然是屡教不改。而地方企业中,边缴罚款边继续排污的更是比比皆是。
企业之所以敢明目张胆违规排污,诚如一些专家所说,与我国的环6法律法规不太完善有关系,原来的环6法实施25年了,如今一些条款的确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污染企业就无法可治,环6法明确规定,对长期不达标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一律予以关停,对逾期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一些企业无视环6法规,对整改要求一再拖延,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环6执法环节出了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等。在有的地方,环6部门重罚款轻监管,收了罚款就万事大吉,“你好我也好”,职能早发生了“变异”;有的地方,GDP、经济发展速度是第一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什么都得让路,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这种观念下,污染企业成了一些地方、部门的经济支柱和财源,还怎么可能处罚到让其难以承受不敢排污或是关停企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呢?
6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治理污染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还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强化基层环6执法,用好法律之剑,坚决拔掉肆意污染的“钉子户”,让“绿色GDP”不再是口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