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建立“垃圾直运体系” 3年内实现环卫作业“四大变化”
厦门市开展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明确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城市市容环境全面提升,尤其是要实现环卫作业的四大变化,也就是建立“垃圾直运体系”,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打造智慧环卫平台。
垃圾实现“直运”
三年提升行动要建立“垃圾直运体系”,也就是要在全市规划出若干条垃圾收集线路,垃圾转运车定时定点收集沿线的垃圾,直接运送到大型压缩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厂。这意味着厦门以清洁楼为核心的垃圾转运模式要实现根本性变革。
目前厦门的垃圾转运采取的是“小接力”的模式——绿色三轮车把垃圾送到清洁楼、垃圾在清洁楼里“打包装箱”、垃圾运输车辆运到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遍布城乡各处的清洁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二传手”的角色。这种转运模式存在着三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垃圾转运环节多,垃圾外露时间长,存在二次污染和安全隐患;二是清洁楼的日常作业,会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三是随着城市人口和垃圾量的增长,城市需要建更多的清洁楼,但建设难度却越来越大。
三年提升行动要建立的“垃圾直运体系”,采取的是“桶车对接”或“车车对接”,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转运环节,消除清洁楼的负面影响。所谓“桶车对接”,就是指小区里的垃圾分类装入垃圾桶后,由专门的分类垃圾车直接运送到垃圾处理设施。老城区道路狭窄,大型垃圾运输车难以进入,那就要用小型车辆接驳,在固定地点与大车进行对接,这就是所谓的“车车对接”。
“桶-车-站(压缩中转站)”垃圾直运体系的建立,前提是要完善配套设施。不仅要采购密闭、环保的分类垃圾运输车,小区、道路也要设置与车辆相配的垃圾桶。根据三年提升行动的计划,2016年底前,由各责任单位完成对全市垃圾桶的更新升级。2018年底,要全面建立新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基本解决“跑、冒、滴、漏”问题。
清洁楼的“退役”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它们将被改造成环卫停车场、道班房等,解决环卫设施不足的问题。
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
目前厦门全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4200吨左右,其中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的约为1600吨,另外60%的垃圾送到东部固废中心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这么多的垃圾直接填埋,一方面导致垃圾填埋场的容量迅速减小,另一方面也造成臭气、渗滤液等问题。
事实上,在垃圾焚烧发电厂,600吨的垃圾经过950℃~1000℃的高温焚烧后,只剩下100吨左右的炉渣。而且这些炉渣可以作为铺路、制砖的材料。所以,三年提升行动要大力推动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提高厦门市的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目前厦门市已经建成了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接下去厦门市还要实施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到2018年底,全市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焚烧处理率达80%以上,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
扫把变少马路更干净
三年提升行动要全面提升厦门市道路清扫保洁的机械化水平。岛内主次干道的机扫率要由现在的80%提升到100%,背街小巷的机扫率要由现在的70%提高到85%以上;集美区、海沧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要由现在的70%提高到85%以上,背街小巷的机扫率要由现在的55%提高到75%以上;同安区、翔安区主次干道的机扫率要由现在的60%提高到80%以上,背街小巷机扫率要达到70%以上。
此外,还要加大道路清洗的水平。主次干道实现每日一洗,背街小巷每周清洗一次。
垃圾上网建智慧环卫
结合智慧城市、智慧市政建设,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三年提升行动还要建立环卫和垃圾收运处理基础数据库,建成具有环卫保洁、餐厨垃圾、垃圾分类、末端处理等模块,融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监控跟踪、调配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环卫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行动
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程分类
厦门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16年来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厦门市的生活垃圾实行混合收集、混合运输、混合处理,导致居民在家中的垃圾分类成了无用功,挫伤了市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那么这一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是否还是老样子呢?
根据厦门市近期出台的《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厦门市要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不仅在源头——家庭、单位实现垃圾的分类投放,在垃圾的收集、转运以及处置阶段,也要实现全程分类,从而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在前端,厦门市要实行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分类法。统一配置分类投放设施,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上门回收。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市民和保洁员分类积极性。在中端,厦门市要按照“属地管理”、“桶车对接”的原则建立分类直运体系,还要更新垃圾收运设备,实现按类别分类运输,建立对应的分类跟踪管理制度。在末端,厦门市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建设。
垃圾分类实施步骤
到2016年底:
厦门市要完成设备的升级。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
试点分类收运“示范线路”。
2018年1月起:
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0年底:
实现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思明区、湖里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5%以上,集美区、海沧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以上,同安区、翔安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0%以上,人均垃圾产量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含再生资源回收、焚烧、生物处理等方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门前三包”有了升级版
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市委市政府对“门前三包”制度进行升级。
管理内容四大升级
“包设施”:沿街单位和个人不仅要确保门牌号、广告招牌、夜景灯光等一系列户外设施都要规范设置、保持完好,更突出强调不能占用、破坏绿地,也不能在行道树、公共绿地上晾晒或悬挂物品。
管理范围更立体:建筑立面的整洁美观也纳入管理承诺范围,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全方位管理。
被动承担责任变为主动承诺:《责任书》改为《承诺书》,更突出了沿街单位和个人的自我管理、自觉履行、共同参与。
物业也承担管理劝导责任:物业要和相关镇(街)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物业保洁和管理劝导的职责。
管理措施四大升级
建立起管理信息库:厦门市将搭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门前三包”责任人信息库,将“门前三包”落实情况纳入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并探索相应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充分发动基层力量:各镇街将按片区设立城市管理服务驿站,配备人员对社区服务进行指导,通过社区督导队、商家联盟等志愿队伍、自治组织的带头作用,调动社会各个层面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全面完善工作流程:市城管办将立足12319城管热线,完善“厦门城管”微信公众号的“门前三包”投诉受理平台功能。
建立健全监督考评:“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将被纳入市对区文明测评范围,通过悬挂红黄牌、分级管理等办法,切实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文明创建提升城市管理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典范城市,使厦门成为市民文明行为的示范标杆城市”,是厦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后提出的新目标,文明创建业已成为厦门市城市管理提升的重要助力。下一步,厦门市将结合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以及“门前三包”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拓展文明测评、城区考评的工作内容。
多年来,厦门市在文明创建中,打造出鼓浪屿龙头路“垃圾不落地”示范街、思明区汇文路“门前三包”文明示范街、湖里区祥店路文明诚信示范街等先进典型。近期,市委文明办将召开思明区汇文路“门前三包”文明示范街现场会,学习交流各区经验做法。接下来,厦门市还将结合文明志愿活动,结合典范社区、典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全民参与、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
市委文明办将把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以及“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全面纳入城区文明指数测评内容,测评排名情况纳入对各区委、区政府年终绩效评估分值。不仅测评结果会通过《厦门日报》向社会公布,还有记者暗访团参与针对六个区的评议、曝光,推进问题整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