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农田遇白色污染 "几年后地不能种了"

更新时间:2018-07-18 09:00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丁铭 刘懿德 阅读:2493 网友评论0

“成也地膜,败也地膜”。曾经作为农业生产推动器的地膜,如今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达18.4亿亩,大量的地膜因各种原因未被回收,残留在土壤中。随着5月1日农用地膜新国标的实施,地膜问题正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增收并烦心着,爱恨交加用地膜  

半月谈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采访时正值春耕时节,这里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农民开着农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覆膜播种,耕地已覆上白色、黑色或黑白相间的崭新地膜。  

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胜村农民王志强说,村里二三十年前开始用地膜,刚开始大家不太接受往地里埋塑料,后来发现覆膜能增温保墒除草抑盐,玉米、葵花籽能增产四五成,就用开了,现在种啥都覆膜。  

目前,河套地区1073万亩耕地中有八成采用覆膜技术。但地膜在备受农民喜爱的同时,近几年却越发成为农民的烦心事儿。  

在河套地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挂在树枝、矮植上的残膜,小碎块像倒挂的蝙蝠一样密密麻麻,长条碎块像裹脚布一样随风乱摆。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长庆村农民张志诚等农民说,秋收时地膜一碰就碎了,一刮风就刮得到处都是。  

还有一些残膜留在地里。农牧业管理部门数据显示,去年河套地区亩均残膜为6.07公斤,部分地区高达30公斤。残膜逐年累积,危害土壤地力。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农民郭永亮蹲在覆有黑色地膜的地里扒拉了几下,轻易就找到很多已发黄的白色残膜,“这些白膜都是六七年前用的”。  

残膜过多越来越影响作物生长。农民反映,有的种子发芽后没多久就死了,挖出来才发现是根扎在了残膜上,这几年这种情况越发常见。  

残膜累积还阻碍水分疏导。王志强说,他七八天前在地里浇的水,现在还有一指多深,估计还得三四天能渗完。去年春耕期间,他家有好几亩地因此错过最佳播种时节而影响了产量。  

此外,残膜还导致土壤板结。一些农民用锤子砸碎过一些大块板结土壤,发现土块里有大量条状残膜。  

农民现在对地膜是又爱又恨,“用了地膜产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残膜就越多,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  

“喜旧”不“喜新”,新地膜推广遇难  

为提高残膜回收率,我国农用地膜从5月1日起实施强制性国标,新国标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然而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受地膜成本增加影响,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用旧地膜。  

内蒙古富康荣盛管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富康公司)总经理康效益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公司地膜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吨,目前仅售出了100多吨新国标地膜。  

王志强说,每卷10公斤的地膜110元左右,旧国标膜能铺地四五亩,而同样重量的新国标膜只能铺两三亩地,大家肯定喜欢花同样的钱、铺更多的地。  

张志诚说,地膜支出占种地成本1/4,使用新国标膜亩均多支出二三十元。尽管大家知道旧国标膜的危害,但面对眼前实际的经济账,还是会选择用旧国标膜。  

“无补”就“无利”,残膜回收缺动力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地膜残留一方面因为旧国标膜太薄、易破碎,另一方面因为残膜回收无利可图,各方积极性不高。  

张志诚说,每年春天覆膜,由于地膜太薄,秋收时一碰就碎了。有的人会拾掇一下残膜,大多数人干脆用旋耕机直接把残膜翻到地里。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回收玉米、向日葵等根茬较大作物地膜的机械,河套地区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  

据农业部门测算,新国标地膜亩均用量约3公斤,按新国标膜能回收80%残膜计算,亩均可回收约2.4公斤,每亩地在不计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收入合计为12.4元至18元。  

王志强说,残膜清理费时耗力,每人每天最多清理10亩地。旧国标膜易破碎,回收率低,收到的残膜也就卖个五六十元,连人工成本都赚不回来,根本没人干。即使新国标膜能达到80%回收率,10亩地的残膜收入合计为124元至180元,与当地日均150元的人工成本比,利润微薄甚至赔钱。“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人工回收残膜无利可图,大家积极性不高。”  

富康公司是河套地区开展回收残膜业务仅有的几家公司之一,目前年废旧塑料回收能力达8000吨,但残膜仅一二百吨左右。  

康效益说,残膜回收是一项受累不讨好的工作,几乎没有经济效益,每斤残膜自身价值也就五六毛钱,加上运输、分拣、清洗等费用,每斤残膜回收成本涨到了2块多。回收残膜70%都是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否则企业根本无力开展这项工作。  

“减存”难“消存”,农民呼吁再革命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农田残膜一方面是历年累积下来的存量残膜,一方面是每年产生的增量残膜。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膜用量147万吨,覆盖面积达18.4亿亩。另据报道,我国每年残存在田野、土壤、沟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应总量的10%,现累计残存量已达千万吨以上。  

半月谈记者在河套地区发现,当地已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可降解膜:一种是在地膜原料中加入可降解母料,这种地膜仅把地膜降解成小颗粒,生态效益不大;一种是光降解膜,由于其经常提前降解,覆膜作用无法很好发挥;还有一种是全生物可降解膜,使用效果最好。  

在磴口县农牧业局能源站,半月谈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整理一卷卷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今年试用面积为400亩。站长郭利川说,这种地膜最终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但价格问题使其极难推广,其亩均成本在200元左右,比普通地膜高出数倍。  

长期关注地膜问题的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何文清认为,旧国标膜回收率不足50%,新国标膜有望达到80%,能够起到减少每年新增残膜数量的作用,但无法改变残膜累积的大趋势。同时,对于存量残膜,目前尚无有效清理的技术和措施。  

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建议国家应给科学家出道题——早日研究出便宜可行的“让地膜化在地里”的技术,对农业生产“白色革命”的覆膜技术进行“再革命”,从根本上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农田遇白色污染 “几年后地不能种了“…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