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宜:乡村振兴应加快推动农村污水治理
“去年我多次到北京平谷大兴庄镇调研农村污水治理,发现相当比重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晒太阳’状态。有的处理设施建好仅仅两三年,就不能正常运行。另外,在农村大力推广‘厕所改造’已经明显杜绝乡村卫生防疫的隐患,但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厕所建成后残留物再处理,谁去清理残留物成为厕所改造成功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也正是为此,今年她带来了《关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污水治理,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提案。
王宜表示,经向当地的村民了解,这些污水处理设施之所以不能运行的原因,一是运行成本太高,村里没有钱运行;二是设备很复杂,村里自己不会维护,请人维护要花钱;三是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的时候会散发出臭味,周边的村民有情绪;四是村民对污水治理工作不理解,对污水的危害认识不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
王宜就此建议,一是选择运行成本低、维护费用低、运行稳定的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普遍规模不大、分散,污水处理成本要远远高于大型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成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经费通常来源于项目经费,而运行经费没有保障来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分散,专业人员维护时交通、人工等成本高。所以“高、大、上”的设备运行费用、维护费用都高,不一定适合农村地区。要选择便于维护的技术,既要考虑初期建设成本,更要考虑设备生命周期内维修成本。另外,农村污水量受居住人口、产业等的影响,污水量十分不稳定,这对污水治理设施造成冲击。如果选用的处理设施抗冲击力差、不够“皮实”,再加上维护不及时,容易造成设备的毁损。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技术,优先选择生态效益好的技术(例如平谷区的湿地治理方式)。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农村地区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距离大城市近的城镇,污水处理并入大城市的系统,远离大城市的乡村可以灵活使用“生物+生态”处理技术。生态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结合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基建投资低,运行费低,污泥产量少,减少二次污染,运行相对稳定,能够使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出水可以直接回用于农田灌溉或农村杂用水。
三是选择社会效益好的治理方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涉及家家户户的民生工程,要让村民参与进来,鼓励专业公司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优先使用项目所在地的劳动力,提升工作的综合社会效益,赢得村民支持。
四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吸收当地劳动力参与,日常维护工作采用专业公司维护与当地村民看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污水不出村,出村无污水”时,村民获得感会增强。要宣传教育农民理解、支持、爱护污水处理系统项目。
五是建议相关部门灵活掌握污水处理设施的用地指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用地批复等手续十分烦琐,请有关部门考虑适当放宽审批条件,避免一刀切,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搭建绿色通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