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垃圾分类迎考核 产业链打开千亿市场
近期,垃圾分类迎来密集政策催化。7月31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到2023年,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建制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和堆肥等三种方式。近年来,垃圾焚烧产能建设及推进速度加快,但垃圾的大量无序焚烧,则带来二噁英等焚烧产物含量均严重超标等问题。参考海外国家的垃圾处理方式,各个国家主要是依靠当地的资源禀赋,来决定垃圾的处置方式,但前提均是,先完成对垃圾的分类。而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无论是从是否可燃、是否可回收来讲,还是从完善垃圾分类的后端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垃圾分类都势在必行。
近些年,我国围绕垃圾处理的政策逐步升级。2019年6月,上海打响垃圾分类第一枪,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随后,全国多个城市先后出台措施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根据住建部等部委的要求,2020年底前,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35年前,46个重点城市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根据各地政府官网统计,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已有30座发布垃圾分类管理条例、37座发布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163座发布了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并有71座发布了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其他政策及规划。完成规矩及法规落地的城市为67座,占337座城市的20%,垃圾分类正加速由重点城市向全国铺开。
原有生活垃圾被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其中干垃圾继续沿用传统处置方式,宜焚则焚、宜
埋则埋;湿垃圾需要探索总结厨余垃圾专用处理模式,新建处理设施;可回收垃圾的处理则替代原有灰色回收体系,实现资源循环;有害垃圾直接进行危废处置。通过垃圾分类,后端产业链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湿垃圾为例,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28亿吨,其中湿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重在50%-60%之间(取55%),清运量为34.36万吨/日。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25年湿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786亿元,市场空间广阔。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将快速提高湿垃圾的分出量,有效带动湿垃圾处理端的市场需求。而餐厨及厨余为主的湿垃圾有机质多、热值低,不宜与普通垃圾混燃,需经厌氧发酵等工艺专项处置,有望新增餐厨及厨余处置装置建设、运营需求。以上海经验为例,2020年7月上海分出湿垃圾9632吨/日,处理缺口超6000吨/日,新建处理设施迫在眉睫。业内机预计,伴随垃圾分类的推进,未来我国餐厨垃圾建设市场空间约800亿元,厨余垃圾市场空间约1600亿元。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地,将提升环卫、焚烧、湿垃圾处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的景气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