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水资源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对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用水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这也对切实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强化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晰水资源管理强化方向,持续增强水资源支撑能力
科学研判新形势新任务下强化水资源管理方向,统筹分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了解区域、城乡、行业等主要类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通过明晰区域节水空间,研判实施调水工程的可能性。
建立与南水北调沿线地区相适宜的节水制度规范和考核体系,建设好和运用好节水规划、用水审计、节水统计、水供需矛盾测评、节水考核等制度。以试点示范推进节水型企业、园区、灌区、单位、社区、家庭、学校等载体建设,实施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将万元GDP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等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
对南水北调沿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受水区,把“水权交易”和“区域调水”作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过渡期的优先选择和应对之策。
示范推广全国水权改革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强化各级水权交易所等平台服务能力,推进流域间、流域上下游、区域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开展多形式水权交易流转。加强水权交易监管和风险防控,维护水权交易市场秩序。通过高质量水权交易,为过渡期受水区转型发展争取宝贵时间和空间。
以国家现代水网构建为引领,以南水北调供水、引黄、引江济淮等供用水工程和已建大中型水库为基础,以骨干河道和大中型灌区工程为纽带,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好和利用好水资源空间调水能力,实现南北互济、东西相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增强受水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力。建立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区域调水常态化应对机制。
有效提升水资源供给质量,守好水资源生态安全底线
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沿线地区水网系统服务能力、抗风险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及水资源供给能力。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立足沿线地区差异,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多层次、跨区域联动机制。
二是坚持协同治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用水过程协同治理;统筹一产、二产、三产节水减排协同治理;统筹沿线丰水区与贫水区、城市与乡村、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等水环境协同治理。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以改进生产工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等为手段,推进生产污水源头治理;以水价调控、提升生活污水处置能力、引导生活方式转变等为手段,推进生活污水源头治理。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灵活运用规划、投资、技术、建设、监管、巡查、执法等手段,强化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共抓”,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全面推进预防、治理、修复及保护工作。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三个严”。严守水资源生态安全底线。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强化“三条红线”管控,增强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的水安全能力,守牢水安全风险防控底线,让防洪保障更加稳固、供水保障更加可靠、水资源支撑更加有力。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设好和发挥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遵循规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调水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提高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走人水和谐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开展最严厉的监管执法。优化水质监测网点布设,加强流域、河库、干渠等水质安全实时监测,强化水安全分析,联防联控。严厉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典型水安全问题,彻底治愈水污染顽疾,守好一方碧水。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