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污泥赛道的崛起与破局
【谷腾环保网讯】导语: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
长久以来,污泥处理处置滞后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隐忧,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升,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越来越显性化,也越来越需要借助产业化解决。
从污染物治理的系统角度看,若污泥处理不到位,则污水处理不彻底。污染物从液态进入固态并非治理的终点,距离最终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还有最后一程。
在环保进入高质量阶段之际,补齐污泥处理处置的短板被进一步重视,近年来强化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陆续出台。
但是,这条早些年就被各界认定为千亿级的赛道似乎仍旧不能痛快地爆发。与此同时,一些关键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比如处理费用、政府补贴、技术路线等。
对于污泥领域的发展,是技术创新驱动还是政策驱动,最终是技术主张影响历史还是历史选择技术路线,不同的玩家又将走向何处,看似庞大市场不能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希望该系列的主题研究能给大家有价值的参考,后续持续发布相关研究成果,请大家保持关注。
纷争与困境背后
政策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关于污泥领域技术路线的纷争很大程度上是无谓的。
一部分争论的双方本就不在同一频道上,是处理环节和处置环节的争论,是上下游的争论,是减量化和无害化的争论。
另一部分争论是两种路线的争论,但不会有结果,因为结果不由争论决定。由谁决定?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国情、回到行业、回到需求的本质情况上来。
行业内外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污泥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是技术不够成熟,这是一部分原因、是理论上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事实上,当行业处在技术纷争状态的时候,更本质的问题是政策制度和商业模式不够成熟。
一如环保行业的其他领域,污泥领域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强力驱动,尤其是被剩在最后的领域,基本上都是难啃的骨头,没有政策的主导,只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事实上,政策中提及污泥处理处置并不算晚,且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但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污泥处理处置很多时候是作为市政污水处理的一项分支提出,缺乏系统连贯的规划,因此在落地执行的驱动力上存在不足。
二是给出的目标规划刚性不足和缺少必要的支撑,很多目标只停留在“鼓励”、“促进”、“加强”的阶段。
三是缺乏处理处置技术相应规范的支撑,如针对污泥焚烧出台相应的烟气排放标准,让污泥焚烧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只有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地方则出台了地方标准,比如上海《燃煤耦合污泥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291-2021),于2021年6月1日实施。
诸如上述问题,极大地削弱了污泥处理处置有关政策条文实际的落地效果。基于此,行业端也很难形成发展,所谓技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商业模式也很难建立起来。
接受青山产业评论访谈的一位污泥领域的创业者表示,“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归根结底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基础的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当然,这种状况在渐渐扭转。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 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 95%以上”。相比较从前,这次文件给出了更加系统的规划布局,但仍需后续连贯动作。
事实上,针对污泥处理处置,环保行业内已经有很多探索,甚至走过了早期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基本上已经清晰,当前最欠缺的是政策的因势利导。
至于技术之争,政、产、学等各界已经基本明确以干化焚烧为主路线,而压减污泥填埋规模。
商业不闭环的制肘
付费机制的欠缺与付费能力的不足
任何行业中,付费机制的确立是商业模式闭环的关键。
污泥市场的完全成立,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需求真实,二是技术路线可行,三是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
目前来看,在这三个要素中,付费机制及能力匹配方面尚不成熟。
过去10年间,对于“完善污泥处理处置付费机制”一直在提,例如:
2015年,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了《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
2017 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要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成本并合理盈利;
2019 年,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再次要求,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到位,原则上应当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
但在实际运营中,污水处理费分配到污泥处理处置的比例非常有限。
长期“重水轻泥”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污泥处理处置总体水平的提高,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普遍不足污水厂总运行费用的20%,发达国家的这一费用占比大约为30-50%。
除此之外,各地方对污泥处理处理的付费意愿参差不齐,费用大约分布在200-500元/吨(另有说法是100-300元/吨)的范围内,但普遍不高,这个费用水平是无法完成全过程商业运行的。目前仅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对有更健全的付费机制、更强的付费能力。
就不同的处置路线而言,堆肥和建材利用尚不具备规模化推广的成熟条件。在焚烧和填埋两种模式中,焚烧效果更彻底,处理费用相对较高,填埋费低但处置效果不彻底。
除此之外,疫情这几年给政府的付费能力和意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无疑会对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落地产生不利。
供需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商业模式的不成立,这也就意味着实际处理处置过程中,填埋偷排、打擦边球、做样子等乱象纷呈。
接受青山产业评论访谈的一位污泥项目负责人表示,“处理处置费用连成本都难包得住,还要完成利润指标,运营的难度堪比走钢丝……。”
达到什么效果、用什么工艺,是由花多少钱决定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现其中的一项、两项、三项,表面上只是技术问题,其实更是经济问题,或者说产业发展问题,最终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
开拓者破局的艰难
污泥处理处置面对的特殊国情
总体而言,政策规范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取、市场型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国情。现阶段,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面对以下情况:
1、污泥泥质较差,处理处置难度大
污泥的特征由上游污水决定,在管网不完善、污水接纳不明确等情况下,国内污泥存在泥质杂、热值低等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工艺,给处理处置带来了很大挑战。比如,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限制了污泥农用的方向。
2、产业水平与污水处理规模不匹配
我国人口众多,污水处理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重泥轻水”的原因,污泥处理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严重滞后,大量污泥未达到无害化、稳定化的标准,甚至有一部分污泥去向不明。短期来看,需要经历摸索期,产业大概率还会遵循由“量”而“质”的产业发展规律,一个阶段的粗放混乱在所难免。
3、污泥产量大,远距离运输风险高
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了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局,导致单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相对较高,如果污泥在污水厂内简单脱水后外运处置,普遍存在污泥运输量大、距离远、环境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对污泥在厂内进行脱水干化、实现深度减容减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理论而言,污泥产量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支撑资源化等更具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但鉴于上述情况,操作层面仍然面临局面复杂带来的困境,这是很多污泥企业难以施展拳脚的一部分原因。
综合上述三个维度的分析,短期内污泥领域很难实现爆发式发展,但长期来看污泥领域的发展将阶段性向前推进,相信在政策导向逐渐加强的趋势下,污泥市场的发展终将迎来爆发临界点。
竞争格局尚未成熟
错配的玩家结构与巨头的按兵不动
从国情以及政策出台情况看,污泥处理处置是一个大赛道,也是一个长赛道。目前涉及污泥处理处置业务的企业小而多,竞争格局分散。
放在整个市政的角度看,污泥和管网市场走热本质上都是市政建设的升级,按理说市场的角逐最终少不了地方城投、水务等市政玩家的参与。
污泥处理处置产业链有三部分:上游环节参与者是污水处理企业、污泥工程建筑商、污泥设备供应商、化学药品企业等;中游环节主体是从事污泥处理的企业;下游环节主体是制肥、建材、填埋等行业内的企业。
其中,上游和中游是环保企业重点参与的环节,从中不难发现,上游污水处理企业掌握产泥源头,且具备运营经验和资本优势,向下游延伸具备天然条件;而中游污泥处理企业主要依赖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泥原料供给,处在受制约的不利地位。
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场内的大部分玩家并不是上游污水处理企业或者市政巨头,并非这个领域最具优势的玩家,巨头们不愿参与的原因也基本上是上述三种困境。
但是当前不参与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参与,未来污泥市场一旦坚挺,头部的水处理运营企业是最有机会以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参与竞争、进场收割。
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家都想等着吃蜂蜜,但都不想过早地捅马蜂窝,占据优势且老道的玩家在伺机而动,另一部分勇于尝鲜、勇于冒险的玩家先冲上去了。
就行业整体而言,这种结构的错配也在一定程度上滞碍了发展进程的推进。不过在此之外,提供专业装备配套的企业正在逐渐迎来发展。随着干化焚烧的技术路径被逐渐确立和推广,诸如脱水、干化、恶臭控制、焚烧等处理环节的装备供应商将迎来市场机遇。
另外,关于技术路线已经基本明确以干化—焚烧为主,这一领域的主战场将据此展开,未来超净排放的技术和能力将会是未来焚烧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千亿赛道,蓄势待发
前不久青山产业评论深度访谈了一位业内的60后企业家,当谈到当前多数企业面的战略抉择问题时,他的一个观点很有启发:
努力去寻找“今天看起来不确定”和“将来确定会发生”的交集,那些今天不确定但未来高度确定的细分赛道是值得押注的方向。
属于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时代或许会晚来,但终究会到来。走过了市政、垃圾焚烧的“大时代”,环保行业在进入细分领域发展的“专时代”。
机遇的把握的确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太早容易夭折,太晚容易错过,环保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有过太多这类教训。
对于污泥领域的现状而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在政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眼下破局的关键首在政策。
而面对当前大赛的不确定,去寻找其中确定性的小机会,能让自己留在牌桌上,则是更务实的做法。
东风来时,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