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下30”后怎么走?专家解析大气治理新阶段攻坚路径
【谷腾环保网讯】去年我国PM2.5平均浓度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研究所副所长高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度解析了数据背后的治理逻辑与未来挑战。
“下30”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
谈及首次“下30”的意义,高健告诉记者,首先要明确这是全国PM2.5平均浓度首次突破30大关(除2020年疫情期间),虽然距离我国现行标准的25微克/立方米还有一定空间,但这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为未来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十年,我国PM2.5浓度显著下降,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蓝天不仅数量上去了,“品质”也更高了。
“十四五”以来PM2.5浓度降幅达16.3%,超过“十四五”下降10%的目标。
高健说,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减排”。首先是结构减排方面,在能源结构上采用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淘汰落后产能,并且在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上也进行了优化调整,这是力度最大的部分。其次是工程减排方面,包括在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通过提标改造提升行业企业污染减排能力、推动企业入园管理等方式大幅度消减污染物排放。最后是管理减排和科技减排方面,通过细化污染源管理制度、利用远程执法和帮扶等手段加强管理,如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和城市“一市一策”等,这些措施提高了污染物的减排效率和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
高健坦言,维持PM2.5平均浓度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并持续改善并非易事。随着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减排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他比喻道,中低浓度下PM2.5改善如同减肥进入平台期,每下降1微克都需要付出超常努力。前期通过能源双替代、淘汰落后产能等“大刀阔斧”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深层减排需更精准的治理手段。
更多的蓝天从哪里来?
去年生态环境部调整了PM2.5浓度发布的规则,从过去发布整数位调整到小数点后面一位。精确到0.1微克,也正是为了更加精准、更加客观地反映各地在大气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治理成效。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时,高健表示,下一步仍然可以从“三个减排”发力,但相关占比可能与以前有所变化。
高健进一步分析,结构性优化具备巨大减排潜力:比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将重型货车、客车和其他特种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逐渐纳入管理范围内,将会有更多的减排空间。其次,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经接近工程极限,但交通、建材、水泥等行业在前几年治理要求并不高,仍有减排空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潜力挖掘。
如何提高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高健表示,科技手段将在未来的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管理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创新。例如,通过AI模型和算法,可以更精准地预测污染源,优化减排措施,提升治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高健提到,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机动车管理方面,利用营运车辆实时轨迹数据可实现道路流量、单车排放、用车大户管理、禁行区排查、应急管控评估等领域的近真实、近实时支撑;综合利用卫星、用电、在线监控等数据,可用于工业排放的实时评估和监管;在餐饮油烟面源管理中,利用城市兴趣点数据和点餐APP数据,可以模拟整个城市运营餐饮企业排放的动态情况,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些新技术对环境管理是新的助力。例如在监督帮扶过程中,能让大家发现问题更加快速、便捷和精准。
高健总结说,这些技术是近几年在超大城市治理过程中从需求出发,面向问题解决而发展的新技术。他强调,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为实现“0.1微克0.1微克”地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重要助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