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邻避困局?专家:警惕大干快上思维 与公众充分沟通
随着环保事业的推进,我国多地开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但项目地附近居民却不希望项目出现在自家门口,这就是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是许多垃圾焚烧发电厂、危废处理厂等大型环保项目选址和建设过程中绕不开的难题。如何破解邻避困局?近日,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环境与生活》杂志社承办的主题为“邻避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沙龙上,多家环保公益组织和媒体代表对此积极建言献策。
《环境与生活》杂志执行副总编郑挺颖表示,要破解邻避困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探索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承建企业及当地民众要进行良好沟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副主任卢佳新表示,地方政府和项目建设方仅向公众讲清技术问题并说明排放达标对居民健康无害并不能化解居民心理恐慌及对项目的抵制。“尽管技术可靠,排放达标,部分居民还会抵制,除了担心健康外,还有心理不平衡和希望获补偿因素”。“零废弃”环保NGO环境律师夏军认为,邻避效应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公众参与度不足,知情权未获充分保障。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任编辑、《中国记者》杂志执行主编张垒认为,邻避效应背后的核心是风险问题。风险生产者和承担者脱节、风险不确定性等问题,让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产生嫌恶。另外,邻避效应风险在传播中会被改变、夸大,让公众焦虑、不满,甚至引发社会公共事件。
张垒表示,破解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环保项目的邻避效应离不开技术专家、NGO和媒体的共同参与。他认为,在项目准备立项时先让技术专家和环保NGO参与风险评估,然后专家、NGO、项目企业、政府方与公众充分交流,建立信任,缓解邻避。媒体要全面呈现不同观点,避免只报一方观点,及时阻断谣言传播链条,舒缓公众情绪。
环保NGO“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资深记者汪永晨认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要技术完全过关,定期向公众开放,项目相关方和居民要充分沟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强提醒,相关职能部门决策者在涉及环保问题的大型项目建设中要警惕大干快上思维,从选址、立项、环评、建设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公众的参与度和知情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