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机动车环境监管提质增效,要抓好这三方面
【谷腾环保网讯】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对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提出要求。为确保政策落地落实,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亟须立足本地实际,梳理机动车环境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补齐治理短板,推进机动车环境监管提质增效。
抓好责任闭环,构建协同高效治理体系
优化任务分工,明晰责任边界。各地市、县(区)要依据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将机动车尾气检测、油品监管、超标车辆查处等工作,精准分解至生态环境、公安、交通等基层站所,明确牵头单位与协同部门。通过“一事一专班”模式,推动责任到岗、任务到人,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形成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强化能力建设,补齐执法短板。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围绕尾气检测监管、遥感监测数据分析等核心业务开展系统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同时,为基层配备便携式检测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等先进设备,强化执法硬件支撑。
完善考核督导,激发内生动力。将机动车污染治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结合区域实际,科学设置“超标车辆查处率”“检测线合规率”等量化指标。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单位挂牌督办,对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资金奖补,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落实源头治理主体责任。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应积极推动本地机动车生产企业完善OBD防刷写和防篡改、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或拆除报警提示等功能,鼓励企业开展排放缺陷分析与召回行动。
抓好制度创新,提升监管服务整体效能
推行“一站式”联合执法,优化执法流程。道路运输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地区可整合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在重点路段、物流园区、出入口等关键区域设立综合检查站。通过多部门联合行动,一次性完成尾气排放检查检测、货运超载检查、道路运输安全等多项执法检查。跨区域交通流量大的地区,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打击机动车超标排放和检验机构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
创新服务模式,打通便民“最后一米”。有条件的地区为群众提供预约检测、上门维修服务等便民措施。针对小微运输企业,可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车辆维护保养技术,降低因信息盲区导致的超标风险,让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完善共治机制,凝聚群众监督合力。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示执法结果和检测数据,保障群众知情权。开通群众“扫码评价”渠道,倒逼执法透明公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检验机构弄虚作假、“冒黑烟”车辆、非法改装窝点,构建“人人监督、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抓好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精准监管模式
升级技术装备,提升执法精度。为基层执法队伍配备智能化手持检测仪、车载移动监测设备,实现“即时检测、数据直传、自动预警”,减少人为操作误差。通过设备联网对接上级平台,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优化网格平台,实现靶向治理。有条件的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搭建机动车污染网格化监管平台,整合检验、维修、路检等多源数据,建立“一车一档”环保电子台账。乡镇(街道)依托平台实时接收超标车辆预警信息,精准定位问题车辆,形成“线上预警、线下查处”的闭环管理模式。
深化数据应用,强化风险防控。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史监管数据,挖掘高排放车辆聚集区域、异常检测高峰时段等规律,为基层执法提供靶向指引。例如,通过分析“交通早晚高峰时段”污染数据,动态调整重点路段检查频次,推动执法资源向高污染时段和高污染区域精准倾斜。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