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水生态系统治理理念
今年主汛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后,上游水资源的大量快速补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区域的水生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乡市百泉景区重现18年前“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景象,济南则再现了“趵突腾空”的胜景。
两地在汛期过后展现出的“风景独好”一幕,缘于结合自身的水生态基础条件进行了妥善改造。比如,此次新乡市的百泉景区,早在2018年4月,当地就开展了湖底治漏、土地绿化等提升改造工程;济南的趵突泉景区,也于2020年3月进行了地面修整、管道疏通等维护作业。
而在另一些城市,不仅老城区原有水塘湖淀没有实现有效开发利用,任其发黑发臭成为新的污染源,还背离“四水四定”要求另辟新湖,以改善水环境之名行水生态破坏之实。还有的地区,通过“以填代治”,名义上消除了黑臭水体,实际上却堵塞了行洪通道。
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曾指出,河南省多地存在不顾水资源禀赋“人工造湖”、广西崇左市存在黑臭水体治理一填了之等问题,与人水和谐背道而驰。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要让“水润万物而不争”,还需进一步树牢水生态系统治理理念,始终保持水安全忧患意识,切实加强水环境治理设施动态维护,促进人水关系和谐共生。
加强对水生态的系统认识。根据区域地理、水文以及气象等特征,系统谋划设计河流、水系、湿地及给排水、绿化等工程,科学规划布局水生态与水环境治理设施,配套地上建筑与地下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设施能力配置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与气象条件变化,适当采取冗余设计或增加应急处置设施,力争大灾面前无大害。
强化对水安全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用长远眼光处理好人水关系。不与水争地,不与水争道,充分利用好已有水生态资源,挖掘潜力,在尽量保持原始水生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妥善开发利用,逐渐提高雨水、中水等水资源收集处理利用能力,做到扬长避短、进退得当。
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水无常形,海绵城市等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治理措施绝非一劳永逸,往往需要因时因事而异,要做好气象预警预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水环境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与巡护。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提升改造,技术上能够改进的尽快整改到位,技术上难以解决或暂时达不到技术条件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常抓不懈、不断改进治水方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